什么是中国可能面临的「颠覆性错误」?(下)
作者/九峰3. 中国「市场换技术」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反思
当前中国改革最需要防范的是为改革而改革的急躁症,摸着石头改革就是要扬长避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前特别因该重视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比如避免再犯像汽车「市场换技术」这样颠覆性错误。
上世纪80年代共和国长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二汽、上汽等大型国有企业,打着「市场换技术」旗号开始史无前例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企业挟国企的雄厚实力,长期技术积累,无限的市场资源,开风气之先,大胆与国际接轨,按照新自由主义原则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30多年下来,可悲的是整个汽车行业技术没换来,市场却丢失殆尽。曾经实力强大的国有汽车制造企业,白白给外企打了30年工,至今一款像样自主品牌的汽车都没有,这是典型的产业政策和改革的「颠覆性错误」。
改革出现失误在所难免,是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用实践检验真理不可或缺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然而中国汽车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无人反思,纠正,倒是不少人把矛头对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声言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以往3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已经过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着摸着,摸不着石头了,嘲笑中国改革缺少理论。其目的就是要为他们「理论」指导下的顶层设计改革扫清障碍。其中就包括改革「攻坚」的矛头之一,把那些还没有股份化私有化的国企,像汽车企业一样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在他们看来,尽管汽车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没有达到市场换技术的目的,但是它符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所以不仅没错,还要在其它国企改革中推广。却对把中国带入高铁时代,创造人类技术进步的奇迹的的中国国企,一而再再二三地抹黑、妖魔化。一位著名经济学「权威」不惜用《高铁危言》这样耸人听闻、歪曲事实的理论打击国有企业,罔顾火车票十几年不涨价,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稳定物价承担巨大基础作用,却抹黑铁路高额债务,靠投资拉动,粗放发展难以为继,攻击中国铁路国企垄断没有活力。却视而不见被他们认为 「充满活力」 的美国私营铁路事故不断,效率低下,仅2015新年以来短短不到两月已经发生数起重大交通事故,更对苏东30个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落现状充耳不闻。
普京的高支持率和戈尔巴乔夫的没落表明俄国人民痛定思痛最终认清西方理论给苏东国家带来的灾难,而中国戈尔巴乔夫们至今仍然自欺欺人,不敢面对顶层设计大面积失败的现实:曾经比中国经济技术水平高许多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家,经过私有化、股份化改革1/4世纪过去了,那30个后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一家被誉为「充满活力」的私企创造出可以和中国高铁国企比肩的业绩,没有一国产业能像中国众多产业一样实现令人瞩目的技术飞跃,没有一国创造出类似中国崛起这样的辉煌。相反他们的工、商、金融业大都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控制,传统产业严重萎缩。
▲(图/路透社)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些世界最大的企业,经过08年金融风暴破产重组后,仍然积习难改,许多从中国移民美国在三大汽车工作的人的最大感受就是,美国三大汽车(以及美国许多大型企业)就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国企大锅饭一样没有生机和活力、人浮于事、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缺乏竞争力。然而凭借着「大到不能倒」,凭借相对垄断地位,即使面临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在政府的救助下仍然能活下去。事实上,任何形式的企业都有好坏优劣之分,都可扬长避短,都有提升管理水平的空间,绝不应该厚此薄彼,不给国企成长的机会。当下中国许多盲目崇拜西方的经济学家眼里,公有制就是原罪,在他们的理论价值体系里,即使茍活在破产边缘的美国三大汽车仍然是中国国企改革的样板。全然不顾大部分中国国企比美国三大汽车管理好多了的事实。
4. 贬低「摸着石头过河」为推动西方理论控制的顶层设计扫清障碍
过去几年理论界、舆论界流行嘲笑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已经过时,潜台词却是只有西方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永不过时,骨子里认为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且是所谓「顶层设计」不二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通过高等教育和理论宣传不断制造的一种压倒性舆论氛围,也常被公共知识分子们自豪地称作的所谓「共识」,越来越被大众传媒和决策机构所接受的所谓公认的「理论」,即公有制必然效率低下,国企垄断市场、政府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中国乱象不断,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甚至雾霾也是国企之罪。妖魔化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高投资,高能耗,低效率,低技术进步」为特征,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回过头来走苏东国家20年前走过的股份化、私有化、市场化、去政府化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高铁危言》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作。
这些研究西方的所谓专家学者常常是不加研判地全盘接受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并为凡是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发达国家都是实行宪政民主、私有制和自由市场国家的事实所折服。的确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把人类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境界,然而西方文明也是通过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从不文明到比较文明,一个梯子,一个梯子,爬到今天这一步的。然而当西方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就忘记了自己原先所走过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磨合的痛苦曲折经历,而要求不管什么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一律把梯子都拆了,一步跃升到欧美现行政治经济模式。并给世界划了一张大饼,只要按照西方推荐的办法进行民主改革,就会过上西方一样幸福的社会。且不论理论上地球的生态食物链能不能供养那么多富裕国家和人口。现代史实是美国为首的西方曾经用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理论为中南美洲改革做了详尽的顶层设计,那些国家无比虔诚地接受了美国主导的改革,30多年过去了,结果是他们集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90年代美国为苏东后社会主义国家精心顶层设计的「休克疗法」,结果是30个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相当一部分国家休克过去,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改革前的水平。布希推动的大中东改造计划,无论是面上的,还是美国人大力培育的样板国家,没有一个拿得出手,至今连美国自己似乎都忘记有过这么一个计划。尽管战后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中,现行的是和欧美一样的宪政市场体制,但是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为例,它们在发展最快的阶段都不是西方所标榜的纯正的宪政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宪政、私所有制及自由市场并非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同期的宪政、自由市场体制的其它国家对比,包括老牌的民主国家印度、墨西哥、菲律宾,以及那30个社会主义国家演变而来的新兴民主国家的发展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也都十分说明问题。
任何社会变革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有幸的是在迷信西方,鼓吹「普世价值」无所不能的宣传甚嚣尘上的时候,历史再次眷顾中国,苏东30个后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号称「普世价值」西方理论,彻底推行股份化、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的改革做了大样本,多样化的实验,中国只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地考察研究评估这三十国25年的实践成果,看清这些国家在西方理论顶层设计指导下是走上了一条振兴之路,还是没摸着石头就直接翻到沟里去了,汲取经验教训,必定有助于中国深化改革扬长避短,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5. 深化改革必须维护宪法的严肃性,以确保改革的大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已经焕发了活力,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解决旧的和新出现问题。客观地讲,绝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国企和以往的国企改革,甚至借机把一切问题都推到体制上,要把国企改革推到重来,走后社会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失败道路。国企有国企的难处、私企有私企的困境,都需要在改革中进步。中国私企大都是家族传承式,一旦创业一代离去,家族还能够富几代是个未知数,而国企选贤、选能任期制相对更加稳定。特别是从社会公平公正的立场出发,国企承当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国家出现重大危机时政府有权直接调动国企的资源。而私企,即使老板把在国内赚来的不义之财成亿地捐给外国大学,最需得到救助的中国贫困学生也无缘置喙,因为一旦变为私有财产就神圣不可侵犯,但要是国企要把利润捐给外国就是绝对不可以的。
近些年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日本大企业不约而同的衰落,难道它们也都是公有制吗?显然不是,妖魔化使得中国国企处在一个极为不公正的舆论气氛里。事实上除极少数国家外,世界其它国家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股份制或纯私有制,包括日本、欧洲国家、印度的企业近年来普遍比中国公有制企业更有生机和活力吗?这些私人企业主导的国民经济就比中国发展的更好,社会更公平和谐吗?花点力气考察一下,互联网上搜索对比一下不难得出答案。
事实上无论中国的投资效率还是国企的管理水平不仅大大高于那些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均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认为股份化、私有化才是解决国企「困境」唯一途径,土地私有化才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恐怕不止是幼稚。令人担忧的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在许多人、甚至决策层那里便变成「真理」和共识。由于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学界和理论界「圣经」般的灌输,一大批受过专业训练,包括政界、工商界、学界在内的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中国的现行「体制」必须「转方式、调结构」,不加思索地张口就是中国投资拉动的粗放经济难以为继,潜意识里埋下的是只有私有化才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唯一出路,他们骨子里的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理念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深化改革引入歧途,这无疑可能成为中国重蹈苏东国家「休克疗法」改革的覆辙,犯下伤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难以逆转的「颠覆性错误」。
●作者九峰,现居美国凤凰城,旅美文化和战略研究学者。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