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忆如专栏》情绪紧绷的全球股市

图为韩亚银行外汇交易员紧盯股市与汇率变化。(美联社)

仅隔1个月,全球股市这两天再度重挫。昨日(9月4日)台股开盘跳空下跌逾千点后,以下跌999点作收,创史上第三大收盘跌点;跌幅4.52%。日经225及韩国股市也分别下跌4.24%及3.15%。

昨日亚股的重挫,与8月初股灾一样源于前一日美股暴跌。因为周末及劳动节之故,9月3日是美国9月第一个交易日。在没有特别发生什么事件的情况下,美股居然自开盘后一路下滑:道琼下跌626点,跌幅1.51%;S&P500下跌2.12%;那斯达克下跌3.26%;费城半导体更下跌7.75%。美国半导体ETF(VanEck Semiconductor,SMH) 跌幅7.5%,是2020年3月18日至今最差;作为AI指标股的辉达下跌9.5%,市值下跌2790亿美元,更创下美国有史以来单日个股最大损失。

但8月及9月两次美股的大跌,背景却差异甚大。许多人形容8月的股灾为「完美风暴」,因为当时有众多负面因素同时发酵,导致股市重挫;但这两天的股灾,则除了一则「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再度下降」的消息外,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但也正因如此,看见市场情绪的紧绷。

市场紧张的理由有几个,但根本上还是存在着对于「软着陆」是否能达成的疑虑。「软着陆」是一种在经过升息或缩表的货币紧缩政策后,成功地回复低通膨状态,但却没有因此造成经济衰退的结果。

历史经验显示软着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鲍尔曾指出例如1965、1984及1994的3次货币紧缩政策都达成了软着陆;但事实上因为那3次的通膨都远比这次来得低,因此挑战较小。许多研究也显示,如果通膨不是太严重,然后也没碰上什么天灾人祸的情况,则一般而言央行要达到软着陆,问题不大。但此次的通膨是40多年来最严峻,而且又碰到Covid疫情中断供应链,又有接连着爆发的俄乌战争及地缘政治造成的红海航运危机;这些事件下,联准会的升息若真能以软着陆收场,确实创下历史纪录。

去年(2023)1月时,曾有一份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65%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一年内出现衰退;但2023年美国的GDP成长却达2.5%。去年躲过硬着陆的原因最主要是供应链瓶颈获得解决,原物料等商品价格回落,以及劳动参与率自疫情发生后的低点大幅回升,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25岁至54岁的主要劳动参与率甚至已高于疫情前的水准。此外,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累积的高额储蓄(有研究估算至2021年第三季,美国超额储蓄达2.3兆美元之高),让消费者在面对高物价及高利率的压力下,仍维持一定的消费力,也为经济成长创造动能。

那么,今年市场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紧张担心硬着陆,是否反应过当?今年至目前的发展其实仍相当稳健,美国2024年第一季及第二季GDP年成长率分别为1.4%及3%,日前公布的通膨率维持2.6%,没有升高迹象;7月底公布的6月份失业率虽增加至4.3%,甚至触碰萨姆规则因而引爆8月的全球股灾;但细究原因也知事实上并不足为虑;只是仅管如此,从前两天的股市巨幅震荡中,还是显见只要有新的数据公布,市场仍很难避免作出各种对与不对的解读。

美国的9月4日早晨(台湾9月4日晚间)将公布贸易赤字数据,目前市场预期将自6月731亿美元的赤字增加至791亿美元,另外也将公布劳动市场职缺调查,目前估计将小幅减少;最让市场屏息以待的,更是美国时间9月6日(周五)将公布的8月份就业情况;基于 7月份4.3%的失业率让市场大惊失色,面对这两天股市的再度暴跌,也只好等待数据的公布,沉着应对吧。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