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松:与时代同行 与民众共生——浅析谢涛表演艺术

与时代同行 与民众共生

——浅析谢涛的表演艺术

谢涛是当今晋剧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风格鲜明、深入人心的角色,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她主演的一系列作品不仅对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教化作用,而且在艺术上推动了古老的晋剧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戏曲的现代化的转型,使晋剧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同时她个人的表演艺术魅力受到了多方的高度赞誉,产生的影响一度超越了剧种本身,她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观众的喜爱和推崇。她以扎实的作品延续并发展了底蕴深厚的三晋文脉,充实了晋剧的表演传统,提升了晋剧的文化品位。她创造了能够代表当代戏曲舞台的新风格、新剧目,并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摸索出能够代表新时代艺术家的新思维、新理念。

一、创新文人剧目,活化传统技艺

谢涛40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了很多不同题材的剧目,既有传统保留剧、又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其中最为经典的几部剧目,如《傅山进京》《烂柯山下》《于成龙》《范进中举》可谓谢涛文人剧目四部曲,一改晋剧以民间文化、草根艺术为主要特征的风格,但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偏离晋剧的本体,没有一味追求厚重的历史、高雅的文学以及高深的哲学,而是在尊重晋剧观众审美欣赏习惯的基础上,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处理文人化戏曲与民间化戏曲、理性思辨与感性表达、思想深度的开掘与表演技艺的张扬,使这些具有矛盾性的关系达到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状态,从而使剧目雅俗共赏、脍炙人口。

谢涛真正做到了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她对传统的传承,不是固守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而是以动态的发展观点去延续传统,不断寻求突破,不断调整传统的定位,使之适应现代的需求。她深深懂得,创造是来自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来自于结合新的角色特点,在时代审美观照下的化用传统。借用禅宗悟禅的三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戏曲演员学习行当和程式也有这样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学习技术到突破技术最后再到化技术为艺术。处在第二个阶段的演员比较多,就是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达到一定的造诣之后,努力地要摆脱程式去刻意寻求自身的创造。谢涛则已经达到第三个阶段就是返璞归真,对行当和程式有了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用行当和程式去塑造人物而不受传统的束缚,将传统学而化之,为我所用。比如,她将京剧麒派和马派的风格借鉴在对傅山形象的塑造上,却又没有套用周信芳和马连良的表演,而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细节特征,栩栩如生地体现出这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从而找到了傅山性格中的棱角和气度上仙风道骨的基调。她运用传统程式技巧在新的人物身上放射出了新的光芒,塑造出深入人心、触及灵魂的典型人物。

晋剧《于成龙》

二、走进人物内心,演活人物形象

以《傅山进京》《于成龙》及《烂柯山下》这三部经典剧目来说,谢涛对于古代文人傅山、于成龙、朱买臣的演绎使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观众内心,不论是外在风格与内在灵韵,一分一毫都恰到好处,令人为之叹服。《傅山进京》与《于成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心系民生、心怀百姓的士大夫,都有一种对个人私利的淡泊,充满文人的道义与担当,在表演上她能将两者的特点与不同之处区别开来并表现得各有千秋。谢涛突破了戏曲人物形象塑造行当化和程式化的窠臼,走进人物内心,化用程式技巧精准而强烈地表达出人物的特点和心态。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与众不同的心态,而且把这种心态下的人物行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于成龙和傅山有个性、有灵魂,令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在于成龙的演绎上,她深入剖析人物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女老生,扮相表演呈现出一种俊雅的书卷之气,风韵极佳。在“挡马阻剿”的情节中,于成龙只身“挡马”,将传统的跪步、蹉步等程式化的步法融合、创新,无论是迎面躬身向前,还是背部相抵艰难跪行,步法肯定、急切,充满奋不顾身的坚定力量,表现出于成龙不畏权贵的大义与担当。剧中的核心唱段“一路上黄泉漫漫哪有酒店,临终前当最后解次酒馋……”,表现了于成龙坚信众人一定会下山归附,且看淡自己劝降未果将被问斩的命运,以那时而低沉凄婉,时而高亢嘹亮的动人唱腔将午时三刻来临之际,于成龙满腹的失落与凄楚和坚毅等多种情绪淋漓展现。【散板】唱腔“杀一命不如救一命,一条人命重如山”急转至【流水】唱“收拾民心非凭剑,须赖官吏公与廉。对民暴虐终有报,天虽默默都在看”,此段唱腔悲壮高亢、慷慨激昂,将剧情推向高潮,使人尊崇之情油然而生。

晋剧《范进中举》

对于傅山的塑造,她善于捕捉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细节、生活细节、神态细节。非常准确和生动逼真。比如,傅山在初上场是鹤发童颜,步伐矫健,手拿葫芦酒瓶,刚一亮相,便将傅山的人物性格和心情自然而准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她曾观察农村里的倔老头的走路,发现他们跟平常的老头走路不一样。平常老头儿无论是驮背还是弓腰,他的胳膊是在前后摆动的,但倔老头则胳膊在背后左右摆。于是,谢涛将这一来自于生活的经验运用在了傅山身上,设计了傅山倒着出场,背着手指小孙子,意思是说“你追不上我。”一转身,水袖在背后很有节奏感地横着左右摆几下,表达出傅山先生的惬意和欢欣,同时,傅山仙风道骨的气质也被勾勒出来。接下来的一段唱:“数月来装病避征召”,表现了傅山隐居山庄,潇洒自在,谢涛圆润婉转、韵味醇厚的嗓音与晋剧特有的浓郁乡土气息相结合,令整段唱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唱罢再将手中葫芦里的酒一饮而尽,这一系列的表演将傅山此时内心的愉悦、洒脱、畅快充分展现,令人印象深刻。而当官兵到来之时,傅山瞬间身体佝偻,声音低哑,佯装疾病缠身。谢涛将此刻微妙的瞬间转变衔接得十分真实、自然,使人物更加生动、真切。在“雪夜论书”一场,傅山在白茫茫的雪夜和康熙不期而遇、练拳舞剑,谢涛精准把握住了傅山的神韵,将雪夜空灵的氛围与傅山的心境融为一体,引人入胜。在“金殿谢恩”这场戏中, 谢涛充分运用了戏曲中的提襟、蹉步等动作,将傅山誓死不屈的情怀饱满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烂柯山下》谢涛以细致入微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朱买臣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马前泼水”一段,朱买臣荣归故里,场面十分热闹,著名的唱段“石板道响马蹄,踢踢踏踏……”谢涛所唱每一个气口斩钉截铁,嘹亮激越,富有激情,尽显朱买臣春风得意之情。而当面对崔巧凤时,朱买臣语气冷淡,明知故问,表现得“无情无义”。之后他回想起曾经崔巧凤对他的白眼与恶语相加,心生怨恨,“逼写休书情意断,逼我逃到大路边,一介书生如乞丐,失去家园失尊严……”帽翅抖动剧烈,唱腔速度之快将朱买臣内心恨得咬牙切齿的劲头饱满细腻地表现出来,尤其是用马鞭将铜盆打翻的瞬间,似乎是将朱买臣的怨恨一泻而出,精彩至极。朱买臣回到自己的茅草屋看到一切如旧,自己看过的诗书都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里,仿佛是在等待自己的归来,他这才明白妻子一直挂念着他。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当崔巧凤跳河自尽后,不知情的朱买臣幡然醒悟,吩咐士兵找寻妻子,急速的圆场与跪磋步展示了他寻妻的急切、焦灼,当看到众人抬着崔巧凤冰冷的尸体时,朱买臣怔在原地,然后双手垂下,后退两步,再向前趔趄两步,“巧凤”!悠长的呐喊,抒发出朱买臣的痛不欲生与悔恨绝望。这深刻细腻,丝丝入扣的悲情,深深感染着台下观众。

晋剧《烂柯山下》

三、触及人物灵魂,引发思想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于成龙》《傅山进京》《烂柯山下》具有伦理深度和价值观深度,突破了传统戏曲的思维定势。谢涛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十分鲜明而自然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的思想共鸣。

《于成龙》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例如“民为贵,官为轻”“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谢涛塑造的于成龙大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气概和胸襟坦荡、不计得失、不惜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他“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理念和执政为民,两袖清风的作风通过谢涛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尽情抒发,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人物思想内涵的表达上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与情节,摆脱了生硬的说教意味。在于成龙革职查办时,黄州民变,他认为是地方官吏贪腐所导致的民反,便主动请命,以招抚的方式使百姓归顺,最终阻止了以清军围剿带来的社会动荡。这出戏没有仅停留在反映反腐倡廉的思想立意上,而是通过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宣扬出他的为民请命,为民申冤的布衣情怀,对当今社会的为官之道提供了典型,也对“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贪官酷吏进行了批判,引发人的深思。

对于傅山,谢涛同样给予了绝佳的诠释,著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曾这样评价《傅山进京》:浩然正气,大海胸怀,该剧从中华民族之高度,歌颂傅山的民族气节,赞扬康熙的政治风度,唱做双绝,堪称当今独步。正是这样的高度评价,足以证明了谢涛塑造人物的成功。从隐居世外到“雪夜论书”再到“午门抗旨”,傅山以出世的姿态对抗清廷的强权与压制。“明亡于奴,非亡于满”,傅山在金殿一语中的地对民族劣根性进行了尖锐批判,通过谢涛淋漓尽致的表演,表现了傅山反对奴性、尊重独立人格、提倡平等自由的朴素的民本思想。并且,只有“养得浩然正气,才不使中原文化断了源”,傅山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性。因此,该剧不似以往写傅山反清复明,而是写出了傅山对于人的尊严和民族文化的捍卫与坚守。此剧与当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倡导文化先行的主题紧密相联,给予人们对于文化传承问题深刻的启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无论任何时候,坚守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气节的傲骨精神应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中。

晋剧《傅山进京》

《烂柯山下》则深刻诠释了婚姻价值观,谢涛饰演的朱买臣是一个封建文人的典型代表, 他刻苦读书, 屡试不第。在其男人的尊严被挑战以后,决然休妻。荣贵之后,行报复之心,马前泼水。戏的最后一幕《回家》,是这一题材的新的创造。从衣锦还乡时的“覆水泼地如休妻”的决绝到回到草房时回想前尘的“不记她九年共忧患,单记她错在一年间。买臣愧为男子汉,胸襟窄小理不端”的反思自责,再到得知巧凤死后“情天谁能补,恨海谁能填,哀哉长遗憾,悲思绕人寰”的万分悔懊,谢涛以她张力十足又细腻入微的表演对这样一位可怜又可悲的古代文人形象剖析得入木三分。戏最后结束在朱买臣双膝跪地,双眉紧蹙,满目伤情,张开颤抖的双臂,猛地叩头谢罪。令人悲从中来,引发观众对婚姻价值观的深入思考。朱买臣与崔巧凤初见时一见钟情,分外美好,后经过贫苦生活的“摧残”,爱情里最初的纯真已然变质,最终劳燕分飞,反目为仇,朱买臣决绝的报复与羞辱,逼得崔巧凤投河自尽,曾经美好的爱情与现实的残酷使人“触目惊心”,深入骨髓,直击灵魂。剧中浓缩了现实社会男女在婚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也许这样的悲剧,才会唤醒人们在婚姻爱情中的理性觉悟。

谢涛的创作既站在了时代的高度,又与民众的心理、情感、趣味共呼吸,与民众的精神紧密相连。谢涛曾说,常年频繁的演出让我从最基层的老百姓身上看到了最真挚的情感,使自己始终保持真诚、自然的创作态度,回馈社会,感恩观众!她说她年轻的时候在乡下演出,当老百姓往他手里塞一个枣一个核桃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心里有点嫌弃,所以往往是不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他会佷开心很感动,甚至会当着老百姓的面把这个枣把这个核桃吃下去,看着老百姓满意的微笑,她心里感到莫大的幸福。这让我感到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中,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以真诚换取真诚的真切的心理感受。她同样以这样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她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才能让我们看到她在台上的表演从里到外透着真切感人,才能演绎出深入人心、触及灵魂的典型人物。一个演员,他对艺术的真诚度和纯粹度决定了他的表演艺术境界的高度。谢涛的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的戏剧观和价值观对我们文艺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研究谢涛的表演艺术,不仅是对她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将为当代的戏曲表演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希望谢涛老师的艺术经验以及他的艺品艺德能够在艺术界得到广泛的推广。

来源:八闽戏剧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