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年代 表演艺术慢生产、慢策展
疫情为世界重新制定秩序,表演艺术也不例外,有更多时间发展作品,慢生产、慢策展,成为趋势。图为国家戏剧院。(李欣恬摄)
疫情为世界重新制定秩序,表演艺术也不例外,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观察,过去每年都要推出新制作,密切往来的国际共制节目等作法,现在暂缓了下来,开始有沉淀空间,走「慢生产、慢策展」路线。
刘怡汝表示,「慢生产、慢策展」是指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好好发展一件作品,例如今年秋天,成立23年的河床剧团,要首度在国家戏剧院演出,「过去河床的作品,都是走实验剧场,在较小的场域演出,去年因疫情,剧院档期空出来,河床有了先在剧院舞台试演的机会,对创作也更有帮助。」
资深节目制作人叶素伶表示,河床要从实验剧场进到剧院舞台,能不能操作大舞台的场面调度,是一大考验,「因疫情而有档期,可直接在大舞台上试演和研发,是很难得的事情。」
叶素伶观察,就表演艺术界而言,很多国际交流暂缓或是转为线上,「大家都还在观察和思考,下一步是什么,既是慢下来,同时需要积极思考动起来,在生态变化之后,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找到新的路,都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刘怡汝表示,疫情已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当国际交流和旅行不再像过去那样方便,远距创作、无人展演、数位科技,都是新可能。」此外,作为场馆,制作节目之外,在节目演完之后,后续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力,是需要思考的点,「因此,制作、研发和策展,都十分重要,需要有更多伙伴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