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艺术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今年是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建院80周年华诞。在十月之时的校庆之际,学校组织策划了“与历史同行:川美80周年(1940-2020)展”。以461位艺术家的603件作品,完整展现川美80年的艺术成就。
对于这80年的创作历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说:“川美一直是中国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一所诞生在抗战烽火,于民族危亡之际,在战时的西南地区集全国精英逆势创办的学院;这是一所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创作出堪称时代坐标作品的美术院校。如今,在建院80周年的新时代,川美提出了“以‘双一流’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美术学院目标奋勇前进”的发展目标。
庞茂琨说,就川美的创作谱系与艺术追求来说,可以梳理出一条重要的线索,即为现实主义艺术观念的绵延与发展。譬如,1940年代主张艺术为时代、艺术为人生、艺术为民众。1950到1970年代,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注入民族性、地域性。1980年代的“乡土绘画”追求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反映都市变迁与消费社会的景观现实主义,以及2000年以来,以日常、微观、身份为特点的“新现实主义”倾向。对此,庞茂琨认为川美在创作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与美院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在学科建设方面,庞茂琨介绍,从1950年代伊始,川美在响应国家院系调整的背景下,不仅完成了成都艺专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部分骨干教师的合并,并且,以美术、设计学两大学科为主体,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结构,建立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川美的教学与创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鲜明的体系与特色。1978年以来,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川美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伤痕艺术”“乡土绘画”“生命流”“川美新生代”“中国经验”“都市人格”等艺术思潮与创作现象,在中国当代绘画的阵营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走过80年,在追求文化现代性、艺术民族性的过程中,川美逐渐探索出一条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创作之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线,深入挖掘西南的地域与文化经验,在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不断为学院的艺术语言注入文化内涵。这种重视本土性、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经验的创作思路,因川美逐渐形成了中国美术界独特的“西南经验”,也为1980年代“乡土绘画”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坚持了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川美的传统。在川美,虽然每一代人对现实主义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改革开放后,它就外化成艺术语言及表达形式上的个性化、多元化,但一以贯之的依然是扎根时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正是得益于这种“变”与“不变”的交融,最近20多年来,川美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善于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创作赋予思想性、生命力。
对此,庞茂琨强调,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