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蓝眼泪 海大证实是夜光虫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研究团队透过单离培养的技术证实马祖「蓝眼泪」中的发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虫」。

海大海洋中心主任蒋国平率领的研究团队,今年4月起在「蓝眼泪」经常出现的介寿澳口沿岸水域采水,利用毛细管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发光生物进行单离培养,证实夜光虫就是马祖「蓝眼泪」中主要的发光生物之一。

蒋国平表示,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是一种异营性鞭毛藻(dinoflagellate),属於细胞原生生物,涡鞭毛藻纲里有一半会行光合作用,另一半包含夜光虫在内,则是靠吃东西维生。

他说,夜光虫细胞呈透明球形直径200-2000微米,腹面后端有一凹下纵沟,在此形成口部,口部之前则有小鞭毛,鞭毛前有一大触手,用来抓取食物

至于夜光虫的发光机制,海大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员蔡升芳指出,夜光虫发光的部位细胞膜上,每只大约含有1万个发光源,每个发光源大小为0.5到1.5微米。

他说,每个发光源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氧化酵素「发光素氧化(酉每)」,接着需要有「发光素接合蛋白」去抓住「发光素」,而「发光素氧化(酉每)」会氧化「发光素」放出蓝色生物光。

蔡升芳强调,夜光虫每个光源大约可放出10万个光子,受到刺激后发光大约仅能持续80毫秒,也就是「一闪即过」,并非如照片上看到整个「蓝海」的长期曝光效果

海大校长清风表示,在连江县长刘增应、连江县议长张永江立法委员陈雪生的支持下,海大马祖校区将在明年招生,新设立3个科系学生3年在基隆校区,1年在马祖校区学习。

另外,张清风说,海洋大学海洋中心在教育部5年500亿元顶尖大学计划经费支援下,将推动「马祖海域海洋生态整体调查计划」,希望能解开「蓝眼泪」之谜。10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