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攻中守态势下 趋吉避凶之道

(图/达志影像)

从胡锦涛第二任期后期经济规模接连超车英、德、日并于奥运、世博盛会之后,在南海划界与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中强势作为,早已惹起欧巴马政府以「东亚轴心」与安倍「自由繁荣之弧」、「印太」等对抗性回应。然后是习近平推出「一带一路」并更积极投身主场外交,确认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到这里可以说是美中互有攻守,但崛起的北京「更加奋发有为」,较引人侧目。紧接着是川普访问北京祝贺习连任后,迅速推出贸易战,直到疫情前他打击面过大,无视盟友,迫使包括日韩法德与东协,都采取不同程度避险策略,美国领导形象也大受损伤。

但疫情爆发后,北京猛烈回击选情危殆、言词脱轨的川普、蓬佩奥,甚至西欧多国也被中方外交和宣传砲火波及。疫后损失惨重的西方国家在拜登回归多边主义后,不仅在安全、科技、贸易等方面逐渐疏远「中国风险」,甚至社会、文教领域也出现与中国脱钩的明显迹象。

反之,中方因而也更重视以内循环为主的「自立更生」,力图撑过「去全球化即去中国化」的百年变局。美国走出川普的盲目攻势,不仅要争取经济软着陆,且希望拉回盟友转守为攻。中国较晚解封,二十大后也极力在经济与外交上双突破,但外交主动未能将效益延伸至经贸领域,也未能扭转西方民间在疫情时期对北京激情争辩的反感,形成美方落实安全围堵、经贸施压、科技断链、文教脱钩的有利国际氛围。俄乌战争则进一步成为西方警示台海危机的模版。中方虽劝和促谈,也断难抛弃俄国。

美中攻守异位,美方得分之道不仅是扬弃了川普单边冒进攻势,更重要的是借助偶发重大事件疫情,令西方集团重新整队,但也不简单粗暴地复制对苏联的围堵。因为在后全球化的时代,把「去风险」一步到位搞成军事围堵,不仅西方盟国多所保留,大陆周边国家更难以支持。但从科技、产业、供应链到文教、社会领域的精准截堵包围,使受疫情冲击的大陆经济更备受挑战。

不过美攻中守的态势下,美国希望达到的是以精确、缜密的施压阻断中国长期以来各方面的上升趋势,但非到必要或绝对有利时,不引起核大国直接交战。美国处理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的对欧洲与对俄方略,已是明确的示范,且获致相当的成效——严重削弱俄国作为大国的综合实力。反之,北京面对后疫情带来的百年未有风高浪急之局面,非到政权面临危机或「前景」绝望之际,必不放弃维护「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相对和平的外部条件。

人们由是可以窥知美中后疫情时期新的动态均衡的双重特征:一、争取尽量在不穿破和平底线的前提下,以施压包围vs.抗压突围完胜对手。二、为可能的军事摊牌,包括代理人战争,争取有利条件与准备时间。中小国家面对这种比冷战与后冷战霸主主导时期更不稳定、易燃性与失误成本更高的战略时刻,国家生存利益的核心指导原则应该有三项:一、做好面临经济与安全风险的准备;二、对突发的危机以冷静与耐心应对;三、避免成为动态均衡的破坏者或牺牲品。如上,或勉强可以趋吉避凶。(作者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