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正?再想想…

宏基

传播理论中有一个「选择性接触」的章节。用简单地话讲,其实就是只听或只看自己想听或想看的新闻

台湾经过这么多年的选战洗礼,对于「选择性接触」恐怕早已「内化」而不自知;对于支持的对象,好像做什么都对;对于不支持的对象,好像说什么都错。

而这个现象似乎从一般阅听人更进一步成为媒体角色扮演;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好恶,或许更甚之可称为「造神」。

比方说:日前有媒体披露某位有意由医转政人物说到有在政治圈的朋友以私交来电「乔」病房,而他反问这人是蓝是绿;这则新闻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恐怕早掀起轩然大波,怎么会问病人是蓝是绿?难道以后健保卡要标注政治倾向?与医师政治立场相左的就不看诊、不救治?但这则新闻在发生多日之后,上网搜寻连一页都不到,仅一家平面、一家电子媒体有相关讯息

网路搜寻引擎之便捷,「医师伦理规范」第九条:「医师不以宗教国籍种族政党社会地位理由影响自己对病人的服务。」目的在于尊重每一个生命;而问病人是蓝是绿,明显是句失言,可是为什么不在意呢?个人第一时间质疑是不是记者听错,医师说的是「是男是女」?问清楚性别好安排病房;可是没有看到当事人出来澄清,也没有看到有媒体继续追问。

媒体记者、编辑政策对于某些人物的喜好,经过这样的媒体「塑造」,塑造出「媒体宠儿」;而这些「媒体宠儿」在光环退散之后,恐怕更令人不堪,从现在当政马先生或许可窥见一二。

而媒体牺牲了公正性而迁就「选择性接触」,或许在「经营层面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还值得信赖吗?或许还得再想想。

作者杨宏基,台北电视台媒体工作者。本文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