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辉/AI之于新媒体的3个想像
▲现在媒体充斥许多有关AI的文章或报导,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把AI放在哪个媒体发展阶段才能获取最大效益?我们又希望AI带领我们到什么样的未来?(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最近被太多AI的文章、讯息围绕,几乎到快要窒息的程度。一位学界朋友发文说:「一个多月来密集的专案审查及企业实地评审,听着每家企业的高管,言必谈AI、Big Data。论创新,必称科技及人才是公司两大支柱。到底,到底~~有多少是玩真的?有多少是打嘴炮的?」这是一个好命题,原来大家都因AI而觉得空气稀薄。
比起10年以前,新媒体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像。过去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媒体对新闻有查证的能力与责任,新闻媒体的品牌也因此一信赖的基本价值而存在。但社群时代已经逐渐改变这种常规与刻板印象。社群的互动弥补了新闻媒体看不见或立场因素的角度,社群的互动丰富了新闻事件的广度与深度。
其实这样的新闻发展流程早已存在,读者投书、网友爆料,但这个缓慢过程的时间差,已经因为社群互动而变得愈来愈即时,特别是新闻当事人也进到社群互动中。但毕竟社群互动的资讯太过零散而庞杂,虽然说「留言比本文还好看」,但毕竟那要花去很多时间,AI此时与未来的此刻,会改变什么?
从新闻或内容产生的线性来作思考,AI应该放在哪个阶段能发挥最大或最接近需求的效益?放在新闻媒体里当作是机器人写稿的工具?放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即时讯息处理?还是放在你身上的随身装置作个人化的服务?
放在新闻媒体里当作是机器人写稿的工具?这不多谈,这是大家都在想,也已经有些新闻媒体已经在发展,为的是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让真正的记者去作更深入的报导)。放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即时讯息处理?就是上上一篇所谈的「AI狂潮,记者怎么活?」,这一圈一圈的人,都可能是爆料公社的社员、PTT的社员,也都有自己的脸书、Line、WeChat,而每一支手机的资料飘向云端,被汇聚传送到一个机器人的脑袋里,然后它「写」出了有文字、照片、影片的新闻!
至于「是放在你身上的随身装置作个人化的服务?」,也就是上周聊到的:AI冲击新媒体的7种可能,「如果我发明一个机器人,做为你专属的随行秘书,整理你有兴趣的内容,含括新闻、生活资讯、好友动态,而且是念给你听,还随时提醒你大小事……」。
AI的未来,有太多的想像。你觉得,罗宾.威廉斯在你家里出现,还有多久会实现?罗宾.威廉斯会是戴在手腕上的手表,还是一个智能音箱?还是一个没有具体形象存在的、植入你皮下的晶片?
罗宾.威廉斯主演的《变人》,是在1999年底在美国上映的科幻爱情片,现在已经是2017年,当年的想像,当然不会是今天华硕的ZENBO(家庭机器人),也不是只是智能音箱,那是什么?
▲罗宾.威廉斯主演的《变人》是1999年上映的科幻片,十七年过去,当年对未来机器人的想像现在出现了吗?(图/翻摄自celebuzz)
每家企业的高管,言必谈AI、Big Data……到底,到底~~有多少是玩真的?有多少是打嘴炮的?其实,有打嘴炮至少代表他关心了这件事情。我不相信2025年的媒体样貌还跟今天一样,如果大家都还一样,那肯定会有现在还想像不到的新媒体冒出来!
好文推荐
蔡庆辉/AI冲击新媒体的7种可能
蔡庆辉/AI狂潮,记者怎么活?
●蔡庆辉,ETtoday新闻云共同创办人,现任社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