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之乱4》大手牵小手兼顾经济与生态 与猕猴共存当好厝边

大手牵小手兼顾经济生态,与猕猴共存当好厝边。(玉管处提供/吴芳珍摄/廖志晃南投传真)

台东县东河乡的猴子果园柚子吃。(庄哲权摄)

台湾猕猴活泼可爱,民众巧遇猴群切勿「大眼瞪小眼」,避免遭误会是挑衅。(巫静婷翻摄)

猕猴过去被列为保育动物,但因近年来繁殖族群扩大,各县市农作物饱受猕猴之乱,因此农委会林务局在2018年6月25日召开野生动物保育咨询委员会后,将猕猴由保育类降级为一般类,但各地猴害仍日益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但台湾政府到底要如何「制猴」,至今仍在保育与经济间拉锯,苦无思索对策

根据现行野生动物保育法,即使台湾猕猴保育类降为一般类后仍受保障,不得任意猎捕、宰杀,农民如有保护自家农作物需求,可向各县市政府借用诱捕笼;若要私设诱捕笼,也需事先通报,诱捕到也要告知,让县府做后续处理。

台湾猕猴的乱源,主要还是源自于「民众」。过去台湾猕猴列为保育类动物后,全台数量从15至20万只 提升到25至30万只,分布在各县市海拔约500公尺山区,但在各地掀起旅游风后,愈来愈多山区景点成为民众轻易可到之处,原本当地生长的猴群,与民众的距离愈来愈近。

在民众好奇心与好玩心态下,往往只要见到猴群出现,就会大方地送上各类食物,加速养成其下山,并开始学习出「毫不费力觅食」的偷懒技能,因此也开始远离山林下山享受免费食物,这种恶习,就是造成的主因

民众喂食行为,破坏了猕猴与生俱来的抢地盘、抢食的生存游戏规则。猕猴智商高,学习能力强, 当发现从登山手中取得食物是最省力觅食捷径后,就会主动接近人 类,下山跑到民宅、超商觅食或抢登山客手中的物,人猴关系也开始恶化。

另外近年来农民「与山争地」,山区农作与果园愈来愈像高海拔扩展,不断限缩猴群居住地,加上台湾水果甜美好吃,岂有放在眼前不吃的道理

过去多年,台湾农民与猕猴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长期抗战」,当年因猕猴是保育类,只能赶、不能杀,农民在果园放鞭炮、装扩音器、架防猴电网,「可以想 到的方法都用尽了,就是无法阻止可恶的猴子破坏农作物!」

面对猕猴愈来愈嚣张与族群扩张,民间要求进行扑杀、节育主张大有人在,过去在多个国家,也曾针对猕猴进行 人工节育,但效果不佳。猕猴会跳、会翻,就算设立高墙铁丝网,也拦不住身手矫健的猴群。

专家强调,猕猴生态失衡,解决之道就是回归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因为,猴子是群聚型动物,地盘观念很重,不同猴群常为抢夺地盘或抢食而激战,弱者不敌就会自然 死亡淘汰,达到族群数平衡的生态。

台湾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岛屿,台湾猕猴实际上担负着许多珍贵植物传播者,对于这个在台湾唯一与人类同为灵长类的动物,人类要学习的,是要更了解牠的习性,维持人兽界线,不接触、不喂食、不干扰,彼此在各自空间生活,不让他们感受到人类的方便处,这才是学习友善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