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粉国旗装 黄花岗追思烈士

2015年10月,时任陆委会主委夏立言至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拜谒,提到「中华民国」。(本报系资料照片)

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发源地之一,先贤先烈为推翻满清起义,不绝于途。黄花岗埋葬的是三二九之役中,死难的七十二青年烈士,以《与妻诀别书》闻名于世的林觉民先烈,亦为其中之一。烈士遗骨,由当时革命党前贤潘达微先生购地收葬,他往生后,亦埋葬于此。黄花岗不只有七十二烈士,同时还有其他跟随国父革命之烈士墓。

与烈士墓合影留念

七十二烈士墓前,有游客献的花束及烧过的香脚,且中共现今似乎相当尊重这段历史,不只妥善维护环境,许多关于民国的文字与象征,随处可见,未曾破坏,呈现中华民国在大陆时期的风貌。中共若能尊重中华民国昔日在大陆的一切,并正视中华民国现今仍存于台澎金马的事实,相信更能拉近两岸人民之间的距离,争取更多台湾民心。

来到此地,我拿出准备已久的国旗装,欲与烈士墓合影留念,相信这是两岸民国粉,心中期待之一。但为免触犯当地禁忌,我主动向一旁管理员询问此举是否可行?并表示自己来自台湾,那管理员先是不置可否,又问有无台胞证?我拿出来给他看了一下,他比出请便的手势,继续忙于勤务。在拍照时,也吸引到一位来自台湾桃园的观光客注意,他向我攀谈并借了国旗装,如法炮制,与烈士墓合影。

适逢双十国庆前夕,除向烈士致敬之外,我同时想起中华民国来台后的发展,不免有所感叹,如今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一切,似乎正一点一滴流失当中。而一手创建中华民国的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经历数十年发展,似乎每况愈下,在价值理念上,不见早年逐鹿中原之志,反期盼长期偏安于此,甚至与绿营拿香跟拜,未能坚持理念,畏畏缩缩。在组职运作上,内部一盘散沙,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党内高层师心自用,只图个人大位,不顾大局与基层,令支持者心寒,得票数一再萎缩,真不知先贤先烈之灵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忌讳接近坟场,但我认为心存善念、敬意,就没什么好担心。且黄花岗不只是坟场,更是当地人休憩的公园,此处又埋葬为国族牺牲的前辈,而令身为后人的我,有机会亲近百年前的先贤先烈们,渠等肉体虽死,但精神不朽,永远活在中华儿女心中。

在台湾曾听闻某些大陆寺庙乱像,亦曾听闻大陆寺庙,不像寺庙,反而如同风景区,进去参拜,要收门票,和台湾寺庙运作经营不同。兄长在我出发前,曾提醒我携带三皈五戒证书,即可免票参观寺庙。这次来到广州光孝寺,我确实见到寺门旁,有一售票处,证明大陆寺庙,要收门票不假。但那天售票处公告,今天免票开放,故皈依证,没派上用场。

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为汉末三国时代,东吴名士虞翻的故居,一生忠于孙权,但性格直率,常直言谏议,不被孙权及其他文武百官所喜,被贬至岭南。虞翻逝世后,家人舍宅为寺。南北朝时代,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远从印度来华,曾在此挂单落脚,寺中的洗钵池,又称「达摩井」。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出家为僧,一席「风动」、「幡动」及「仁者心动」谈话,源自此地。但出发前,我却将广州光孝寺与韶关南华寺混淆,前者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出家处,后者则收藏、供奉慧能大师圆寂后的肉身舍利。这次来到光孝寺,才知自己认知错误,所以此行未能参拜慧能大师真身,但足已大开眼界。

光孝寺礼佛尝素菜

我相当喜爱光孝寺建筑,颇有唐宋遗风,草木扶疏门口四大天王、弥勒佛、大雄宝殿、伽蓝殿,尤其埋藏慧能大师发舍利的「瘗发塔」,无不令我印象深刻。光孝寺同时也是广东佛教协会现址,听闻在文革时,此处也曾受到大规模破坏,如今文革已远,此次前来,复原相当良好,且香火鼎盛,看到不少当地人,上香、诵经及礼佛三拜,除婆婆妈妈外,当中有不少年轻香客,还有义工义卖佛教文物用品,反映大陆宗教发展现况

来此不免上香礼佛,这是我首次在大陆寺庙里参拜。香是寺方免费提供,且无烧大香或向外地香客,巧立名目化缘募款的陋习。或许现今大陆某些寺庙,确实有其混乱之处,但当中必有察觉不当,意欲积极改善,默默努力进行者,如同星云大师等高僧大德,早年在台湾各地奔走下,才有今日「人间佛教」兴盛,这需长期观察。

另亦推荐他们餐厅素食合菜,不只美味精致,且秉持佛家惜福精神,不同于一般店家,只顾赚钱营利,希望客人多点菜,却不管客人吃不吃的完,结果暴殄天物,而是依来客数,建议点多少量。兄长表示光孝寺的素食,以广州物价而言,可谓物美价廉,粤菜真的很对我的味,兄弟俩享用美好的午斋。

曾听兄长提起广州有座名为「怀圣寺」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造型为罕见的中国宫廷式建筑,外观犹如寺庙,异于世人印象中、常见的圆顶尖塔的阿拉伯风格,这引起我的好奇心,百闻不如一见,真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风千年清真寺

「怀圣寺」虽为中国宫廷式建筑,但它不是佛寺,亦非宫庙,而是全中国大陆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起源于唐代,由当时从阿拉伯世界来华的穆斯林所建,目前主体建筑,则追至清代。一旁的「唤拜楼」,犹如海边的灯塔,故广州人亦称「光塔」或「番塔」,且在古代,它确实有灯塔功能,用来引导夜间珠江航行的船只。取名「怀圣」,则是为了缅怀伊斯兰教最后、最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

它是我在大陆,看到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首次看到中国风清真寺,和一般印象中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不太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外清真寺,可接受非穆斯林的观光客参观,但怀圣寺仅接受中外穆斯林到访,观光客只能站在门庭,由外向内瞻仰,这在出发前就已得知,所以我们也没进去。而门口那位回族长者,并未对我们不太友善,也同意我们稍作停留拍照。离去前,还告诉我们这清真寺有一千多年历史。

这里很多留着大胡子,貌似中东、南亚人士,其中有个大胡子误认为我们为穆斯林,和我们道「塞俩目」,我与兄长感到有些尴尬,不知如何回应与解释,只好微笑以对。寺外周边有维吾尔、回人开的清真餐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烤馕」,以前只在「大陆寻奇」节目看过,买了尝尝,口感扎实,很有饱足感,但真的很干。后来听别人言道,才知「烤馕」要配菜或汤来吃,否则犹如只吃白饭不吃菜。我也是首次看到维吾尔人,他们轮廓很深,有个维吾尔老伯在寺门口摆摊卖干果,令我感觉似乎来到西域,同时遥想海上丝路盛况。

(《忆广州漫游之所见所闻》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