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復育香港米 從美菲找回33品種、新絲苗米香甜要徵名

稻米示意图,与新闻当事者无关,图片来源/Ingimage。

香港出产的稻米曾风光一时,后因时代发展而式微多时,近年香港逐渐有人重新种稻,有民间团体从美国和菲律宾种子库中,找回香港上世纪种植的33个传统品种,并在大埔复育;当中丝苗米在复育过程自然变异出矮化特征,产量高,口感接近现代米的矮种丝苗米。团队希望可继续留种推广给农夫种植,同时建立本地米资料库,做好保育。

大公报报导,香港米式微近半世纪,根据2022年资料,全港只有约10个农场种植水稻。本地民间团队「大地予我」于2019年找回上世纪于香港种植的33个传统品种并复育,团队人员挑选较健康强壮的种子,再种下一组的稻米。团队农场经理袁易天昨日表示,所有品种均成功复育。

团队纪录主任王韶昀说,本地传统米虽不及日本珍珠米黏度高,但口感独特,「入口时在口中挤来挤去,米粒散落口中,只散于口,不散于筷子。」袁易天称,香港稻米大多是直链淀粉特性较强,进食后的升糖指数低,较适合糖尿病人。

王韶昀说,2021年培育丝苗早荏时,发现一株的穗粒特别大,谷壳变白,于是把它分开留种,同年的晚荏,它再变化,明显迟开花,跟原先植株开花时间相隔近一个月,团队又把这些植株分开留种,称为「迟花丝苗」;至2022年晚荏,大穗粒变异植株出现明显矮化的植株,团队又再留起种植,至今矮化特征稳定维持,团队将其标为「丝苗C」,并正为新米种公开征名。

王韶昀说,2023年晚茬,「丝苗C」产量最高,每株平均产量达3697粒,即约6.25公吨/公顷。其植株较矮、早、晚茬都不过1米高,分蘖多,不会倒伏,煮时有微香,吃时带甜,口感接近现代米。

除了民间努力,渔农自然护理署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种子技术及救育中心」合作,于2019年从国际种子中心取得四个已失传的本地稻米品种,包括花腰仔、丝笛、齐眉及白壳齐眉,在大龙实验农场留种栽培试验。花腰仔由于生长和留种纯度表现稳定,适合推广栽种,渔护署向本地农民派种子,成功复育的花腰仔于2022年8月推出市场,125克售价为78港元(约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