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来时路/11月20日-老社区新活力

2010年的今天,位在台北市万华大理街的糖廍文化园区开园试营运,并由明华园歌仔戏团进驻(图为园区内展示珍贵的歌仔戏戏服及文物,本报资料照片),为老社区带来新活力,也唤起民众对糖厂的记忆。

2010年的今天,位在台北市万华大理街的糖廍文化园区开园试营运,并由明华园歌仔戏团进驻(图为园区内展示珍贵的歌仔戏戏服及文物,本报资料照片),为老社区带来新活力,也唤起民众对糖厂的记忆。

糖廍文化园区前身为台北糖厂,1910年正式成立营运,至今历史已有百年。所谓糖廍指的就是制糖场所,又称蔗廍,全台各地由糖廍一词转化的地名近20处。

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糖厂1902年成立于高雄桥头,之后全台陆续成立共30多处糖厂,见证台湾糖业发展,国民政府来台接收后,改为台湾糖业有限公司,即为台糖公司,继续推动制糖工业。

位在北台湾首善之区的台北糖厂,1950年代先有《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社》进驻,吸引周边印刷产业聚集,60年代起,因铁路运输之便,又吸引成衣批发业者来此发展,至此糖业几乎全部退出。之后台湾糖业也随着产业没落及台糖转型,许多糖厂逐渐荒废,或将土地释出转为他用。

台北糖厂却有不同转机,台北市政府于2003年将台北糖厂的3栋仓库列为市定古迹,并逐一修复后,文化局更将糖廍文化园区定位为传统戏曲人才培育以及传艺后制人力的培养园地,力邀明华园进驻,以此活化再生古迹空间。

近年蚊子馆议题受关切,公部门花大笔预算盖场馆、园区,却无法有效利用,最后变成超大型养蚊场。闲置空间再利用的观念已推行有年,与其大兴土木重建新空间,不如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并根据其历史脉络,发展与住民情感紧密联系的文化场域。糖廍文化园区营运近4年,成果尚待评估,却是值得参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