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来时路/11月3日-梁实秋留下文学典范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1903~1987年)病逝台北。梁实秋本名治华,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高等科,毕业后1923年赴美,先插班科罗拉多大学,后进入哈佛大学取得硕士,专攻文学批评,为履行与程季淑婚约,放弃公费于1926年返国,先后任教东南、青岛、北京、北京师范、台湾师范等大学,出任国立编译馆馆长,著作等身。
梁实秋1919年在学时,与闻一多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参与五四运动,返国后兼任《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编辑,与胡适、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杂志,是新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梁实秋在哈佛期间,受到业师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文学观丕变,自承「从极端的浪漫主义,我转到了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主张文学应该正视普遍的人性,而一篇评论卢梭的文章,点燃了他于1927年到1936年间,与鲁迅等左派作家「文学的阶级论与人性论」等文学论战。
毛泽东于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把梁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2009年,大陆首次选入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做为新版语文教材,而鲁迅作品明显减少。
梁实秋毕生勤于笔耕,有《骂人的艺术》《偏见集》《文学批评论》等40余作品,《雅舍小品》被喻为现代文学的典范、当代知性小品散文的开山祖师。
翻译是梁实秋一生志业,译作《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诗3卷。选译近30种西方文学名著、主编各类英汉辞典30多种与教材,嘉惠一整个世代英语教育。尤其是70岁着手的巨著《英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选》,重史实而不作批评,提供纯粹的典籍研究,影响力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