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梁实秋 革新台湾语言教学

传记文学748期《文学家梁实秋与台湾语言教学革新》

文学家梁实秋在文字世界影响深远,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文章不计其数。然梁实秋在语言教学方面的贡献却鲜有专文探究,他也少有在笔下文章提及有关从事语言教学的经过和原委。故此,笔者试循相关文献及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的档案馆资料,尝试勾画梁实秋当年自大陆青岛时期到台湾后选择从事语言教学的轨迹及其贡献。语言教学方面,本文则以台师大英语教学中心和国语中心为例,为「梁实秋研究」作补遗。

梁实秋与语文教育结缘可以追溯到他在当时国立青岛大学(青大)任外文系主任的时期,当时梁实秋与同在青大任职的教务长张道藩是近邻,彼此来往甚多。张道藩后来因蒋介石调任为教育厅长,辞去青大教务长一职,而梁实秋与张道藩的合作暂告一段落。二人再聚时,乃在重庆北碚,当时张道藩于汉口邀请梁实秋担任为抗战后方的学校负责编中小学教科书的主任,故梁实秋后来搬到重庆北碚。这工作完全是义务性质,因梁实秋认为自己既然在国民参政会那里支薪,当时正值抗战期间,梁实秋支持政府抗日,响应政府兼职而不支薪,故每天义务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梁实秋认为虽为参政会会员,但平日的工作量不多,刚好时任教育部次长张道藩邀梁实秋加入教科书编委会,而编的是国文国语科为主。梁实秋虽为主任,主要负责编书的却是李清悚,而梁实秋提意见的多。张道藩知道梁实秋非内行人,笔者估计当时张道藩是因为梁的实学与教学经验而力邀为教材把关,形式像现代的「学术顾问」。

虽不是主编,但北碚的编书经验,为梁实秋累积了一些经验,他与前线的语文教育也因此而结缘。张道藩与梁实秋的友谊历经数载,更于晚年最后的日子抱恙出席了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译本庆祝会。

后因重庆战事严峻,一九四九年元旦,梁实秋应好友兼时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陈可忠之邀到文学院就任外文系教授,居于校内宿舍平山堂,但校园的论政风正盛,加上中国大陆的局势渐趋明显,梁实秋几经思量,决定由广州去台湾。时局动荡,一九四九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当时国立编译馆属教育部管辖,梁实秋亦随教育部经广州到台,入境证经好友陈雪屏(即余英时夫人陈淑平父亲)负责办理。当时杭立武向蒋介石建议在台湾筹组国立编译馆,杭立武于广州中山大学办公,并告知及邀请当时在广州的梁实秋到台筹办国立编译馆,梁实秋携妻乘轮船于六月底到台。梁实秋初时代理国立编译馆馆长,后因不习惯官场间的应酬,听妻言,辞去代理国立编译馆馆长一职。

梁实秋于一九四九年六月中到台湾,当时的台湾政府欲兴文教事业,梁实秋已引得师院和台大的两方争相聘任。而真正令梁实秋从事师范教育的是刘白如先生(即刘真校长)。台大傅斯年更曾连发三信寄到大同职校的宿舍,时任台湾师范学院院长的刘真求才若渴,他于报章上得知梁实秋已到台,故亲自带上聘书,登门拜访梁实秋,请他到师院教书。梁实秋很受感动,收下聘书,在家与妻子程季淑商量后,按程季淑的建议,承诺到师院任职英语系教授。此后二人合作无间,为师院张罗人才,觅地建造校舍。直到梁实秋大去,刘真更亲自为梁实秋办理后事,及后在《传记文学》写下〈实秋先生不朽〉一文。

梁实秋一生刻意与公职保持距离,因他了解自己本性不好官场,只能当个教书匠。据长女梁文茜回忆,蒋介石也曾邀请梁实秋担应教育部部长和讲课,梁实秋都一一婉拒,自知不是当官的材料也不想与官场沾上关系,只想埋首做个读书人。(三之一;摘自2024年九月《传记文学》第7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