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曾错看巩俐,《红高粱》让我最幸福

▲《高粱剧组合影,左起女主角巩俐编剧莫言男主角姜文,以及导演张艺谋。(图/取自网路)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台湾读者对于他的作品,最熟知的应是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因它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1987),并且获得国际大奖──1988年柏林影展金熊奖,莫言也是电影的编剧。他坦承,刚开始他对巩俐的印象「一般」,认为她离自己心目中「奶奶」的形象相差太大,那时的巩俐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他怀疑张艺谋看走眼,「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莫言有多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除了《红高粱》,还有同名电影《白棉花》(2000年,导演李幼乔)、《姑奶奶红绸》改编的《太阳有耳》(1995年,导演严浩)、《师傅愈来愈幽默》改编的《幸福时光》(2002年,导演张艺谋)、《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2003年,导演霍建起)等。

大陆媒体搜狐文化」12日回顾刊载了莫言回顾与电影的缘分之路,表示《红高粱》是最让他感到「幸福」的一部。莫言说,当时他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着,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莫言一开始不想参加电影的改编,但张艺谋希望他参加编剧,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之类的东西,因此编剧是三个人──陈剑雨朱伟和莫言本人。到了快开拍时,莫言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到他家去,「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十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爷爷』姜文、『奶奶』巩俐、摄影师顾长卫等。」

莫言坦承,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此时的巩俐,离莫言心目中的『我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等到电影杀青,莫言看样片,他确实感到震撼,认为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莫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