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系列 —— 痉挛期康复

脑卒中以其发病率高(210/10万)、致死率高(65/10万)、致残率高(75%)丧失劳动力、(40%重残)、花费高(我国每年花费超过100亿)的“四高”特点,成为老龄社会最大健康杀手。因此,脑卒中后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痉挛期特点:

①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

②常以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为甚

③随意运动控制更加困难

痉挛期康复治疗主要原则:

①控制痉挛

②控制异常运动模式

③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01、抗痉挛模式

包括整个上肢的伸展、外旋、外展上举和整个下肢的屈曲。

02、尽早负重

坐或站立患者负重是瘫后首要任务,如软瘫期就使用斜板站立,让患者获得立位的感觉刺激。亦可采用四点跪位、双腿持重重心转移等训练。

03、坐站转换及站立平衡训练

患者坐站转换之前,要求训练坐位屈膝,即在足跟不离地面向后拉至坐椅前缘下,以便为转移站立作准备。让患者双手交叉,套在治疗师颈后,双膝抵住患者的患膝,指导患者屈髋、身体前倾,双腿负重,当重心由坐骨结节移到双脚时,让患者伸膝、伸髋、挺胸直立。若患者双脚负重较好,让患者双手交叉、屈髋、身体前倾,然后自行站立,亦可逐渐降低坐椅的高度,以增加站立的难度。完成坐位转换后可进入扶站、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及站立Ⅲ级平衡训练。

04、步行训练

步行是恢复健康,达到生活自理的重要环节,步训练前要加强患者负重能力训练,力争负重达体重的3/4,并达Ⅲ级站立平衡。同时加强髋、膝的控制能力训练,,如床边桥式运动训练等。训练前亦进行患腿负重一般的前后左右迈步练习,或在平衡杠内练习步行,或用助行器练习步行,以达到徒手步行。步行训练同时注意纠正划圈步态,也主要加强踝背屈、伸髋屈膝的控制练习。然后进行复杂步行和上下楼练习,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步行速度、稳定性和耐力。

为患者步行时提供动态减重,令患者可以在直立、解放双手的状态下进行实际地面上的行走和移位,提供安全、动态、丰富及个性化的步行挑战。

实时捕捉训练者每一步的时间、空间参数、运动学参数和部分动力学参数,对使用者的步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视觉投影引导、视觉环境互动以及听觉提示为需要进行行走训练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步行测试和训练。

05、抗痉挛措施的应用

抗痉挛措施的应用,将有助于患者向分离运动、协调运动方向发展,顺利进入恢复期。

如力奥来素,对痉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用法:起始量为5mg,每日3次,3天后改为10mg,每日3次,但每日总量不超过80mg,用量以控制痉挛而不影响肌力为主。

亦可以用妙纳,该药有周围性松弛肌张力的作用,用量为50mg,每日3次,有良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肌痉挛的作用。

主要为充气夹板的应用。将患肢置于抗痉挛模式中充气,利用充气后的机械作用,缓慢牵拉,使痉挛下降。也可使用抗痉挛矫形器和腕手抗痉挛矫形器,主要用于克服手腕严重的屈曲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畸形,这些均由热塑材料制成,踝足矫形器可以穿在鞋内,矫正行走时患足下垂和内翻。

痉挛性电刺激治疗及消除影响痉挛的因素,如疼痛、紧张、寒冷、用力等。

06、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坐位或仰卧位,保持上肢上举过头,要求患者屈肘时用手摸头顶(控制下进行)。再伸展过头,摸对侧耳、同侧肩的独立的肘关节活动;可在患侧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前臂完全旋后,肩关节充分向前,要求屈肘时把手移至口,再回到伸展位(控制下进行)。也可以在坐位、前臂放在桌上,前臂旋后位时,肘关节屈曲,用手摸口、对侧肩或耳部,避免了屈肌共同运动。

双手交叉,手掌朝前,手背朝胸,然后伸展上肢超过头,再回到胸部或顶住墙上下滑动。

适合因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性、脊髓、肌肉或骨骼相关疾病而导致上肢功能丧失或功能受限的患者。可以进行特定的练习,以增加肌肉力量和不同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上肢协调性,最终提升上肢运动功能。此外,还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随着治疗进展来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

07、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对改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十分重要,有认知知觉障碍者也要进行认知知觉方面的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早期即可开展,如训练进食、个人卫生等,以后逐步进行穿衣、床椅转移、洗澡等有关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还可以通过编织、绘画陶瓷工艺、橡皮泥塑等训练两手协同操作,通过打字、砌积木、拧螺丝、拾小钢珠等训练手的精细动作,也可以进行与家务劳动有关的作业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综合能力。

作业中尽量使患手的活动不受健手的影响,患手放在治疗台上固定的区域保持不动,健手用工具夹物品、写字和绘画等。或者让患者坐位,患肢伸展负重,健手越过中线取物品,然后返回原位将物品放下,反复进行。

让患者坐于桌前,采用 Bobath握手姿势,用双手推桌上横置的滚枕,然后再滚回,也可用同样方法推桌上的实心球,来回进行。

利用精密的硬件,通过快速的数据采集,可进行全身关节活动度评测、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上下肢远端力量的测试训练、认知训练。

可输出测试报告,对报告加以分析,方便对使用者的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制定下一步的训练指导方案。

08、坐位平衡

采用连动式训练模式,只需训练者一个肢体运动就能带动其他肢体进行活动,实现了控制全身的主动协调性训练,可有效调动全身肌群参与并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