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生产力

图╱本报资料照片

多因素生产力(MFP)的变化

1980年代后期,台湾生产力唱的是快板,而衡量生产力的是劳动生产力指数,既是「劳动」生产力,不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是来自劳工的贡献?因此加薪呼声此起彼落,有四年之久,每年薪资成长都超过10%,那是台湾最美好的年代。

何谓生产力?举个例子,美国于二战期间生产2,500吨的货船,起初要花120万小时,次年降至60万小时,第三年降至50万小时,这就是生产力提升。然而,每工时的产出之所以提高,有很多原因,除劳工的努力,设备的更新,技术的研发都有贡献,因此生产力提升的果实,老板与员工都应分享。

生产力提升=事半功倍

生产力,不是生产量,平日常看到的工业生产、商业营收、实质GDP都是生产量,产出(生产量)的成长可能是景气好,投入的工时较多所致,不见得和生产力有关,但如果把产出除以投入工时之后,每工时的产出还会成长,那就代表生产力提升了,这也就是劳动生产力,生产力提升用白话文讲就是事半功倍,能做到事半功倍,就是生产力提升。

然而,劳动生产力虽好,但仍无法告诉我们生产力的成长,究竟是来自有形设备的投入,或是来自无形的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因此经济学家又提出另一项生产力指数,此即有名的多因素生产力(MFP),多因素生产力是把产出(实质GDP)除以所投入的工时及资本,以得出每单位「工时资本」的产出变化,换言之,就是把产出成长可能来自工时增加、资本增加的原因加以排除,如此每单位「工时资本」的产出还会成长,那就代表这个成长不是来自雇用更多人、买了更高阶设备,而是来自技术进步或生产效率。

不论是劳动生产力或是多因素生产力,都是期盼纯化投入要素的总量,排除景气的干扰,以得出生产力的变化,然而,长期以来并没有很成功,生产力指数的起落屡屡和经济成长如响斯应。金融海啸的2009年台湾、美国、欧元区经济衰退,各国多因素生产力十有九跌,而2010年经济复苏,多因素生产力则全面走高。

再举个例子,2020年发生疫情,各国经济普遍衰退,台湾情况略好,这一年多数国家的多因素生产力都下滑,而2021年景气扩张,台湾、新加坡的多因素生产力乌云散尽,成长逾6%。

技术进步不应被景气左右

生产力的来源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自不应被景气左右,总不可能前一年的数字反映这个国家技术进步了,隔一年又说他们退步了,但何以劳动生产力也好,多因素生产力也罢,都被景气牵着鼻子走?

原因就在于产出的起落,比工时的变化更为敏感,以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始终被景气所左右,其次,资本投入由于未经设备利用率调整,以致趋于钝化,这个钝化形同把多因素生产力的主导权交给景气(实质GDP),如此生产力指标怎能不被景气牵着鼻子走?生产力统计困境为期已久,短期内改善不易,是以生产力统计参考参考即可,不宜过度解读。

小档案■生产力指数是以产出除以投入,以得出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创造的产出,增加了便是生产力的提升,依投入要素纳入的多寡,可算出不同的生产力指标,计有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多因素生产力(MFP)、总要素生产力(TFP)。

小档案■多因素生产力(MFP)是以实质GDP除以劳动及资本,这里的劳动是指因生产所投入的总工时,资本是指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存量系以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资料为基础,随后各年的数字则加入固定资本形成,扣除折旧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