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云的产值
纺纱厂买棉花1,000元,购买电力200元,向其他企业采购物料300元,将棉花纺成棉纱卖给织布厂,售价为2,000元,这2,000元为纺纱厂的生产总额,2,000元减中间成本1,500元,得出500元,此即纺纱厂的生产毛额(GDP),循此加总各业即可得出国内生产总额及GDP。
■凯因斯在通论第四章指出:「在写这本书时,有三个令人困惑的观念阻碍了我的工作进展,第一、选择适合于整体经济体系内各种问题的数量单位、其次、预期因素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三、所得的定义。在我找到它们的解答之前,我无法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产值?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多此一问,不就是衡量一国生产的情况吗?不过,再往下问,产值的定义是什么?大概多数人都答不出来了,再不然就是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
经济问题多数人能谈上几句,什么产值回升了,物价上扬了,景气热络了,大家心领神会略可明白,但真要描述时就得有量尺与定义才行,否则张三讲的是消费者物价,李是想的是生产者物价,如何能沟通?
定义不明 恐鸡同鸭讲
物价、景气、投资这些数字虽然也常被误用,但相较之下被误用的最厉害的当属「产值」二字,产值很白话,但也很模糊,因为描述产值的统计不只一种,以制造业为例,就有生产总额、生产价值及生产毛额(GDP)三种,彼此定义不同、统计范围也不尽相似,因此数字差距非常大,若我们使用数字时没有写清楚,仅一句产值,极易产生混淆。
以2019年的资料而言,我国制造业生产总额19.6兆,生产价值13.2兆,生产毛额5.8兆。生产总额系产出(output)依出厂价格所计算的价值,而生产毛额(GDP)系以生产总额减中间成本而得,这就是为什么两项数字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生产毛额除以生产总额即「附加价值率」,可用以评估一国产业自主的情况,先进国家技术不假他求,附加价值率高,开发中国家产出虽多,但多属后段加工,因此附加价值率较低。
至于制造业生产价值又是怎么来的?系经济部「工厂校正」调查而得,虽然也是估产出的出厂价值,和生产总额相若,惟统计范围有所不同,生产价值系工厂校正的数字,而工厂校正只查合法登记的工厂,且不含三角贸易,是以生产价值的数字又比生产总额少了许多,不少人都把这三者称为产值,但若不厘清所谈的是哪个「产值」,误会就大了。
近年政府最喜欢谈五加二产业的产值,一下子这个产业破兆,一下子那个也破兆,但只顾着宣扬破兆,始终没有把产值的定义说清楚,到底是生产总额(gross output)破兆?生产价值破兆?还是生产毛额(GDP)破兆?如此混淆的统计,实在有损政府统计公信力。
在一片模糊数字下施政
更有甚者,不只破兆的数字说不清楚,没有破兆的数字一样是糊涂帐,我们生技业产值到底是多少?2017年6月时任副总统陈建仁说2016年生技业营业额约3,000亿元,2018年3月行政院说2017年生医产值近5,000亿,2018年5月蔡总统说生技业产值约2,000亿元。居然三个版本的数字都不一样,而且相去甚远,把这些数字摆在一起看,简直是不知所云,令人叹为观止了。
经济学家凯因斯在通论一书第四章曾表示:「进行数量分析时,绝不可采用任何模糊的概念,至于有些无法量化的模糊概念也不宜将其量化来分析,否则我们所说的精确将成为假的精确了。」通论前三章谈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困境与有效需求论战的历史,到第四章忽然转而探讨统计,这说明没有把统计定义厘清,便很难继续写下一章,同样的,执政者如果跳过第四章,在一片模糊的数字下施政,其风险之大当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