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你所不知道的孙中山
孙中山在英国吸收的革命元勋吴敬恒(右)将制订好的《中华民国宪法》交给国府主席蒋中正。(本报系资料照片)
孙中山在纽约倡导革命结识的王宠惠,是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摘自网路)
你所不知道的孙中山
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继续革命宣传。1903年9月26日,孙中山从日本来到檀香山。当他10月5日重抵离开8年的檀香山后,所见所闻大出意外,看到亲手成立的兴中会面目全非,许多老会员变成了保皇党的骨干,兴中会的阵地几乎尽为保皇党夺去,保皇理论一度泛滥成灾,他痛感保皇党的危害甚大,立即一面大力批判保皇党的谬论,一面着手重建和发展革命组织。
加入洪门出任洪棍
建立起来的团体,不再叫兴中会,而命名为「中华革命军」,以强化革命意识,同时也用于纪念《苏报》案入狱的《革命军》作者邹容。规定了入会者都要举行宣誓,并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正式列入誓词。参加者在希炉有10余人,在火奴鲁鲁有数十人。
当时,檀香山华侨加入致公堂的人很多,十居六七,为了与保皇党争夺群众,孙中山毅然于1904年1月11日在火奴鲁鲁加入致公堂。致公堂为他演了特别「开台戏」(洪门招收会员拜盟行礼) 欢迎加入,并封他为「洪棍」之职。「洪棍」又称元帅,和纸扇、草鞋是洪门组织的3种重要职务。洪棍掌刑罚,有人犯罪,可以开堂审判和施加刑罚,地位极高。
加入洪门后,孙中山经过种种努力完成了兴中会的整顿,并初步肃清了保皇思想在华侨中的影响,孙中山于1904年3月31日离开檀香山作美洲大陆之行。7月,他在美国纽约,接触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并同留学生王宠惠、薛仙舟、陈锦涛等人时相过从,共同讨论后被称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一整套革命思想,以及革命后有关外交、财政等方面的问题。
这时,由于日俄在中国境内鏖战方酣,全世界注意力集中于远东。美帝国主义更是野心勃勃,企图在「门户开放」的幌子下继续扶持清政府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为了寻求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孙中山便于8月底在圣路易城用英文撰写〈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呼吁美国人民「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以同情和支持」。
他驳斥「黄祸论」指出:「中国人的本性就是勤劳、和平、守法的民族,绝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他们确曾进行过战争,那只是为了自卫。……如果中国人能够自主,他们即会证明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文中充满信心地说:「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计划,经慎重考虑之后,早就制定出来了。」它还警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只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与灾难」,支持清政府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革命的实践更加坚定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的思想,他迫切地感到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的思想,而留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见闻广博的一群,更容易同情和支持革命。当他闻知有些学生新从内地或日本到了欧洲,便决定离美赴英作第2次欧洲之游,积极进行结纳志士、组织革命团体的活动。
1904年12月下旬,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到达伦敦后,结识留居英国的吴敬恒等人。这时留欧学生较之1896年孙中山第一次到欧洲时增加了许多。湖北、四川等省1904年春也派出留学生到欧洲,分往比利时、法国和德国。
1905年春,孙中山应留欧学生史青、朱和中、贺子才等邀请,离开英国渡海到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他同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会见,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革命经历、政治主张和未来的思想。在会晤中就革命方略的依靠力量等问题有过激烈辩论,曾「反复争论3日3夜」。
留欧第一革命团体
在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上,孙中山非常重视这些学生的意见,在他开始的打算中认为可以会党、知识分子双方并进,在听取了他们进一步的申述后,认为留学生的思想更加进步,扩大了视野,开始转向以发展学生为骨干领导会党的方针,并宣布今后将在留学生界发展革命力量,「留学生之献身革命者,分途作领导之人。」这一决策,使留欧学生大为欣悦,纷纷向孙中山表示愿意为革命尽心尽力。
辩论结束的当夜,孙中山当即提议大家宣誓,组织革命团体,并亲手写下不久前青山军事学校所确定的16字纲领。众人也依次宣誓,留德学生朱和平读着誓词不禁笑了起来,孙中山问他为什么发笑,他说:「康有为、梁启超常说您目不识丁,我看这誓词简练,才知道康梁说了谎话。」孙中山慨然一笑说:「我也读书破万卷。」加入组织的有朱和平、贺子才等30余人。
由于当时革命团体处于秘密活动的状态,各成员间须用暗号保持联络。孙中山所授给他们的联系暗号是:「问:君从何处来?答:从南方来;问:向何处去?答:向北方去;问:贵友为谁?答:陆皓东、史坚如二人。」
这个革命组织,当时并没有定名。它是留欧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也是孙中山以留学生为对象所建立的第一个组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