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你应该知道的袁世凯 独断横行受约法限制(三)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取自网路

退位前夕的宣统皇帝溥仪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本报系资料照片)

刚登上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取自网路)

袁世凯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与南京临时政府理念主义相异的袁世凯独断横行。

宣统确定退位后,孙文便于隔日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表示将让位于袁世凯,二日后在南京举行了民国统一之庆贺典礼,孙文则带着政府官僚前往孝陵扫墓

孝陵里沉睡的是太祖朱元璋,他驱逐了异族蒙古,当上了皇帝。明朝的首都虽是北京,却是之后进行迁都才改设的,太祖本身也是自南京发迹,于此建国、即位,并在此辞世。孙文特别选在此时祭拜朱元璋,是为了向他报告,打败明朝取而代之的异族政权清朝已经被推翻,同时表明此番成果都是遵循着朱元璋的功绩而行。

列强支持稳定政局

再也没有比孙文的这项举动,更能表现出辛亥革命革命派意义了。所谓「革命」,其实只是对满人的种族式复仇,只是为了让汉人夺回政权、为了发扬中华主义罢了。若以我们听到革命二字所联想到的政治改革、社会变革等客观观点来看,这样的观念、演出,究竟带有多少现实的意义呢?

然而,就当时的第三者来看,辛亥革命绝对没有带有「革命」派思想的这些意涵。看在一般庶民眼里,不过就只是剪去辫发,如此而已;至于多少与这场政治变动有所关联的人士,也有像是北一辉这般将辛亥革命与西方的市民革命并列而论的,也有认为这只是千篇一律的易姓革命罢了。至于后者中最强而有力的,便是袁世凯了。他认为自己主导的这个新政府,就只是接手自清朝北京政府的政权,没有其他任何意涵。

以带有古风的王朝用语而言,这该说是「禅让」还是「篡夺」呢?此时的政权交替,是让还是幼儿的宣统退位,并由生母隆裕太后宣布并颁布诏书。一般而言,都视之为袁世凯欺瞒寡妇与幼儿,窃取了政权,宛若三国志》中的司马炎晋武帝)之魏晋革命一般,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

但即便如此,自清朝传给袁世凯,以正式继承政权的「正统」性来说,却是无人能否认的事实。南京临时政府即便真的曾经存在于历史舞台上,也仅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在观念上来说,其实等同于不存在一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便是一个暂时性的割据势力遭到吸收,因而被消灭了。

这样的立场也获得外国列强的支持,因为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继续混乱并发生激进的变化。至今与外国建立起关系的是清朝政权,公使团也都驻守于北京,以列强的角度来看,让拥有实力、能安定时局,同时将中央政府设于北京可以持续交流关系的人物出线,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了。

袁世凯这一方也相当了解列强的意向,立即联络了各国公使团,并取得了他们对北京政权的支持。就这样,在国际上来看,袁世凯于北京建立新政府,已没有太大的问题

相对的,南方阵营却依然认为是共和国推翻了清朝并取而代之,而代表共和国的就是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暂时地将大总统一职让于袁世凯,但他也仅是临时政府的一员,必须要依照整体的方针行事。也因为如此,当孙文让出临时大总统一职、并选出袁世凯继任时,临时政府也要求袁世凯必须在南京就职。这也跟袁世凯等人一路走来的经历与眼前的情势,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该在北京还是南京上任,此一决定也直接联结到了政权的「正统」及其风格走向的问题。袁世凯先是拒绝在南京就职,最后又以「兵变」为由,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同时也将中央政府设置于北京。

之所以选择北京,是为了更加清楚表明这是继承了旧有的清朝政府之故,其政治走向,也将延续清朝。南方阵营当然不可能就这样被打发。临时政府的立法府.参议院在此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如字面上「临时」之意,仅是暂时性的,却等同于现今的宪法。

不过以当时中国的情况来看,约法中加入了许多所谓西方的、民主性内容,许多条文像是主权在民、基本人权规范,即便是现代的中国也难以实行。也因此,虽然约法的内容几乎没有实现,但作为一部阐述政治原理象征之规范,它确实也渗透进社会当中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这层意义上,的确左右了之后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文书。

临时约法制衡袁氏

在具体的行政层面,如同现今日本的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国会参议院的权限显著地增加,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新设置了由参议院选出的国务总理一职,由他组织内阁,处理实际的政务。大总统与国务总理都一样向参议院负责,而参议院也拥有弹劾大总统与国务总理之权限,简言之,行政府的权力相对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3月11日公布实施,这天正好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这样的时间点,当然不是偶然,南方阵营是打算在袁世凯政权成立前,抢先一步决定政局牵制袁世凯的行动,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与南京临时政府之理念、主义相异的袁世凯独断横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