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中镖易重症 医揭自保关键

数据显示,感染新冠肺炎流感重症或死亡个案,多数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患者。此为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目前全球各国仍处于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进行式,虽然台湾当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渐挺过流感高峰期,但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众要特别当心

慢性病患得到新冠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风险更高吗?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张为硕表示,就目前已经观察到的数据显示,感染新冠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个案,的确多数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

抗体产生能力关键

主要是因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较差吗?他解释,简单来说,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治疗,目前都还在临床实验阶段,在尚未有明确治疗药物之际,若是感染新冠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产生抗体去对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产生抗体能力的好坏,就大致决定了该病患之后会不会变成重症的关键。

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属于免疫力相对比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有问题,或是产生抗体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袭,就容易引发重症。主要的原因在于无法在对的时间,产生足量强度刚好的抗体来有效对抗病毒。

免疫反应过强也不行

若以流感为例,在前几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间,当时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却是免疫力都不错的年轻族群,为什么会这样?

张为硕解释,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反应必须要适当才行,简言之,就是得在适合的时间点产生免疫反应,还要产生适合的强度才行。目前推测年轻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强的免疫反应在中和病毒之余,连带的破坏了大量正常的身体组织。

由此可见,人体的免疫力并不是越强越好,而是必须在适当的时间点,产生适量的免疫强度。「当身体在刺激免疫反应时,刚开始可能刺激得比较微弱,但是随着时间过去,免疫反应变大的速度就会急遽增加,形成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 storm);打个比方来说,免疫反应就像雪球一样,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滚越大之后,就再也挡不住了。」

张为硕接着解释,虽然类固醇被认为可以抑制过量的免疫反应,但是,使用的时间点非常难抓。在明显产生细胞激素风暴之后才使用类固醇,基本上是没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类固醇确实可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无奈的是,在这个阶段是看不出谁的免疫系统会过度反应;甚至让免疫功能抑制过头的话,病人反而会死于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没有常规建议使用类固醇。

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

张为硕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问题,或是有糖尿病史、肾脏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碍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病况的确有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容易引发重症。因为这类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来就比较差,也就是身体产生免疫力的强度不够,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对重症的机率就会提高。

针对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新冠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众该如何自保?张为硕认为,最重要也最简单的自保关键,其实就是「避免被感染」。毕竟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并非短时间内一蹴可几,尤其是免疫力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进出医疗院所的洗肾患者,都会比只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相对提高许多。

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疗对免疫力的伤害也很大,还有有抽烟习惯、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较差、呼吸系统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后,容易变重症的

高危险族群。

自我保护防疫5件事

「就目前已知的数据来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年龄层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约是一至两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则是一成以下。

因此,非必要还是建议避免前往感染风险较高的医疗院所或地区,并随时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

张为硕表示,有别于新冠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险族群,还包括了65岁以上的长者、学龄前幼童、孕妇、BMI值大于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伤病者,这些都是需要特别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对象。

面对仍处于现在进行式的新冠肺炎疫情,张为硕强调,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来面对可能的中大型社区感染时,慢性病患该如何自我保护避免感染。他建议平常就要随时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远离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胁。

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触脸、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该洗一下手。

2.非必要不出入医疗场所

3.确实参考疾管署公布之「公众集会指引」,避免参加人数过多的大型集会、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以避免群聚感染。

4.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时,除确实带好口罩外,触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确定手部干不干净,湿洗手会比酒精消毒或干洗手来得好,以降低沾染环境中潜藏病毒的机率。

5.外食族最好与陌生他人保持两公尺距离,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离一起用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