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4高」增慢性病风险!医师:饮食是关键
随着环境及饮食的风险提升,已从「3高」增加至「4高」。(图片来源/Pexels)
在台湾,随着环境及饮食的风险提升,已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3高」,增加至「4高」,即为高体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若体脂率高于正常值,恐增加心脏血管疾病及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风险,除了作息需注意之外,饮食亦十分重要。
体脂肪人人都有,包含皮下脂肪及内脏脂肪,而体脂率则代表体内脂肪质量占整体体重的比率。一般而言,正常男性的体脂约体重的10-20%,女性则约15-25%;以30岁两性为例,若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则被定义为「肥胖」。根据2020年台湾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的统计数据,台湾成年男性的肥胖率为23.0%,女性为26.5%。
日前,有媒体报导台湾肥胖率竟超过日本10倍,根据教育部体育署111年运动现况调查成果发现,国人在疫情后的运动人口比例高达81.8%,显示肥胖主因不是不运动,而是「吃」出现很大的问题。
在「4高」中,高体脂及高血脂对健康的威胁最大,造成原因包含高热量饮食、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等,正是现今国人因生活繁忙,导致没时间自行下厨、运动及放松造成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体脂肪及胆固醇上升,进而慢慢走入「4高」。
高体脂及高血脂虽不同,但两者对健康的危害却互相关联。因此一定要双管齐下,同时控制体脂和血脂的指数。除了运动、调整作息之外,饮食才是最大关键,吃进去的东西要选择更健康的。现代人的饮食都太过精致,像是高糖、高盐、高油及缺乏膳食纤维等,长期累积下来就会造成「4高」,因此建议改用高纤食材取代一餐主食,例如燕麦。
现代人的饮食都太过精致,可以改用高纤食材取代一餐主食,例如燕麦。(图片来源/朱立君摄)
因为「燕麦」的膳食纤维来自燕麦胚乳,以及麸皮最珍贵的水溶性纤维,即为「β-聚葡萄糖」。根据大量科学研究证实,每日摄取超过3公克以上的β-聚葡萄糖,约65~75公克重的生燕麦片,可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体脂肪形成。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体质。而充足的睡眠则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和调节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控制体脂和血脂的目的。
根据医生的建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建议:
1. 选择高纤维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水果、蔬菜和豆类。这些食物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帮助消化,降低体脂和血脂。
2. 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取:避免摄取过多的糖分和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选择低脂奶制品、瘦肉和健康油脂,如橄榄油和鱼油。
3. 定期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或游泳。运动可以帮助燃烧卡路里,降低体脂。
4. 减少压力:压力会影响荷尔蒙平衡,进而影响体脂和血脂水平。可以通过瑜伽、冥想或其他放松活动来减压。
5. 保持规律的作息: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能够帮助调节荷尔蒙和新陈代谢,从而控制体脂。
对抗「4高」最好的武器,就是同时控制血脂肪及体脂肪,透过选择原型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方可远离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好好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