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蒋中正的文武侍从

当年6、7、8、9四个月,撰写进入最紧张阶段时,先生每天花在运思、改稿、查资料征询意见时间,总在4小时左右。

苏俄中国》一书的构思起于民国44年11月,最初的底稿名为《和平共存》。我个人观察,先生撰写这本书应该有几项动机和目的:第一,当时东西冷战正酣,中共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向苏俄靠拢,苏俄为了称霸世界,高倡「和平共存」,先生认为此一战略与我方反共复国目标志业相抵触,决定撰文驳正,揭露苏俄背后真正的目的,让国人了解。因此,最初的书名为「和平共存」,约半年后才定名为《苏俄在中国》。

撰述《苏俄在中国》

第二,先生希望借此检讨国共战争的失败,对自己、对国人,乃至对世界都有一交代,并说明为什么他不能接受共产主义,中国也不适合共产主义,表达坚决反共的立场,呼吁世人对共产主义作全盘了解,进一步认识苏俄称霸世界的野心,统治世界的目标;第三,以此书纪念自己70岁寿辰及与宋美龄女士结婚30周年。另一层意思是将此书纪念慈母王太夫人,先生的书房里始终供着太夫人的遗像,可见他一片孝心

陈布雷去世后,陶希圣成为先生的第一号文胆。陶先生对近代史很有研究,曾在北大等一流大学教过书,长于撰写政论,对苏俄问题的看法颇为一致,先生也习惯看他的文字,为起稿此书的不二人选。记忆中,不是我去向陶先生转达这个意思,可能是直接跟他讲的。

44年秋冬,陶希圣依循先生的意思撰写大纲送核,隔年春完成「和平共存」初稿4万字呈阅。先生详阅后,认为不错,决心要充实成书。为了这本书,那段期间,包括一个礼拜两次的中常会,我总会和陶先生见上三、五次面。

先生并非一开始就想写一本近20万字的巨著,而是着手后,基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思潮有如浪涛一般不断袭来,使他想借此机会,一吐为快。拉美抗俄、反共复国,更是促使他朝这方面发展的最大诱因

陶希圣虽是原始执笔人,但只负责拟稿及提出建议,无权决定内容,故本书从主旨章节条目,都是根据先生的意思拟定。事实上,人物回忆录等著作,非本人对内容难以置喙,何况先生身分特殊,一生经纬万端

先生身边几位高级幕僚,如黄少谷张其昀罗家伦张厉生唐纵张群叶公超蒋廷黻,及经国先生等,都曾参与提供意见,或协助润饰文字,这些差不多都是由我经办。其中看最多稿件的是叶公超先生,当时他是外交部长,对苏俄的事情很清楚;另外,我国前驻苏联大使蒋廷黻先生也看了很多,蒋是很有名的近代史学家,曾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做过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他也提出很多意见。

他们的建议文字,约有3万余字纳入书中,陶先生奉示补写的也有3万字左右,连同原稿计11万字,但是仍须由先生裁示是否增删。后来整个稿件大致定稿时,每完成一、两章,先生会要我送给陶先生看一下,这是他对原始执笔人的尊重。他对文化人、读书人一向很尊重。

45年11月间大致定稿时,全书已增为18万多字,其中6、7万字是先生一吐心中块垒,畅抒个人怀抱,亲自以毛笔一字一字书写下来。今日仍有原件可供查考。

这一年,先生对这本书的经营,真是煞费苦心。当年6、7、8、9四个月,撰写进入最紧张阶段时,先生每天花在运思、改稿、查资料,征询意见的时间,总在4小时左右。甚至到南投日月潭高雄西子湾桃园角板山三处行馆时,除日常公务外,全部精力都贯注在这本书上,有时还会更改或取消固定的散步时间,先生的侍从人员常跟我说:「今天先生没有去散步。」

全心投入 废寝忘食

有一次,先生因太过劳累晕倒,当时我不在旁边。夫人很担心影响先生的健康,事后我听到夫人对先生说:「达(Darling简称,夫人对先生的暱称),你不能这样不离开书桌呀!」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9月,我们跟往年一样还住阳明山上,某星期天一整天下来,我被先生召唤查证资料,上下山达4次之多!后来可能觉得次数太多了,我又接到电话时,副官跟我说:「先生说你不用上来了,在电话里讲就好了。」确实很有人情味,很会替人设想。

这段期间我协助完成该书,归纳起来有3项工作:一联系有关人员提供意见后,予以汇整,归入适当章节,减少先生本人贯通全书的繁琐。遇有特殊事件或历史问题时,请教专家学人,并将其意见签注请核。二搜集与查证资料时,尽量向有关单位查阅原始文件,如共党第三国际的发展资料,民国13年先生曾赴俄考察,回国后写了一份报告书,但是现在各类档案中都找不到这份报告书,我也不能理解。不过这份报告书的内容都已经发表了,有人把它看做是先生反共最早的自白。

为了写这本书,他还约见当年3、4位同行的人来面谈,我都在旁边,这当中没有任何秘密,也没有任何忌讳。他对共产主义、共产党,没兴趣也好,认为不适合中国也好,甚至唾弃也好,我觉得这不是他个人好恶的问题。三整稿、校对,力求无误。

民国45年11月,全书大致定稿,同时确定书名。付印前,蒋公亲自为《苏俄在中国》封面题字,用楷书写下纪念性代序,前后写了4、5张,还面带喜悦地要我看看哪一张比较好。45年12月25日由中央文物供应社印行面世,先生阅后,相当满意,一整年紧绷的心情才稍稍放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