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化鹏》近代史上最传奇人物 五木先生

左化鹏近代史上最传奇人物 五木先生。(图/作者提供)

【爱传媒左化鹏专栏】他的姓名,加起来有五个木,世人尊称他为五木先生。他曾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在台北电报局谋得一份译电员的差使,局促在小小的电报房里,一蹲十二年。

二十九岁时,被迫离开台湾不料,时代的风云变幻,竟将他逐步推上了中华民国的权利最巅峰。成了近代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他就是林森

为表示对他永恒的怀念。如今,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全省各地,也都有马路,以他的姓名来命名。

小时候,我常到员林的林森路买糕点,中学时,有好长一段时间,家住台中林森路。

今天,我坐在台北林森北路的这家港式茶楼,凭窗俯瞰绝尘而去的汽车烟尘,看那来来往往的行人步履匆匆。有谁还记得这位和台湾素有渊源的伟大人物,有谁还记得那段即将被淹灭的历史。

林森,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出生在福建闽侯一个日渐式微的家庭,幼年就读美国教会学校,学会了英文。

十六岁那年,法军侵台风云日紧,台湾巡抚丁日昌(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的先人),到福州招募一批电报译电员,林森一试中的。

翌年,辞别了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人地生疏的台北。从此,他的十二年青春岁月,就在台北电报局滴滴答答的电码声中度过。

他才到台湾不久,已换成刘铭传担任巡抚,法将孤拔率舰攻台。不远处的基隆港,不时传来法军隆隆的炮声,让这名远适异乡的少年,胆战心寒。

也曾度过了多少个惊魂的台风天,也曾度过多少个山摇地动的地震夜。日日夜夜,想念故国的山河,想念那日日盼儿归的爹娘。

二十九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昏瞆的清廷,竟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林森被迫离开了台湾,他先回到福建老家,在教会学校谋得一教职,但因心心念念情系台湾,三年后,他又渡海来到台北,先住大稻埕友人「留芳照相馆」,后到嘉义台南一带,联络抗日志土,从事抗日活动。

但因日本鹰犬侦缉甚严,不得已又回到福建,他前前后后在台湾待了十四年,台湾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他因痛恨台湾沦入倭寇之手,回大陆后,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

四处奔波,任劳任怨,深得国父和革命党人的信任,成了国父的左臂右膀。辛亥革命时,他出任江西九江军政府民政长,翌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被共推出任了临时参议院议长。

林森个性耿介,不畏强权,他担任参议长时,曾在众目睽睽下,喝令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解除身上的佩刀,才得进入国会殿堂。

他也曾直颜犯谏,否决国父的提案。后来,他担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期间,数度弹劾蒋介石,使得当时掌握军权的蒋介石,脸色铁青,大为恼火。

六十四岁那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宣布下野。翌日,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

七十岁时「七七卢沟桥事变」,林森颁布「正式迁都重庆的命令」,宣布全面对日抗战。直到临终,他都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共十二年。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待人和霭可亲,体恤下属,自奉甚俭。

担任国府主席时,官邸却只是一间普通民房,连厕所都没有,半夜还需摸黑到附近的公厕。

到欧洲开会时,为节省公帑,他不住总统套房,和陪同人员同宿一室。平素他一袭长袍马褂,布鞋步袜,持手杖,安步当车上班,没有警车开道。他的身旁也从来不劳警卫保护。

他不烟不酒不应酬,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一些不知真假的古玩以自娱。他去世后,治丧委员会,遵其遗嘱,将这些古玩悉数拍卖,所得全部捐赠老家福建的学校奖励兴学。他不留任何遗物,来也空,去也空。多么的潇洒自如。

我曾听过有关林森的一段轶事。林森先生,外出时,总是随身拎一个手提箱,大家都以为是公事包,只见他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直到去世时,还光洁如新。后来,整理遗物时,人们才发现,内装的竟是他夫人的骨灰。

够了!仅此一项,就足以让他万古留芳。可见他是多么至情至性的好男人,足为天下男子楷模。

胡适也说过一段故事,他说,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林森,曾捐赠芦山牯岭路许多张石凳,凳背上都刻着,「有姨太太者不许坐」的字样。

林森年轻时,奉父母之命,娶邻里郑氏女,小夫妻恩爱逾常,不料婚后三年,夫人病逝。虽未留子嗣,但他发誓终身不续弦,终其一生,形单影只

林森姓名中有五木,又称五木先生。不料,他晚年在重庆,却因一场车祸,撞上一株参天古木而逝。未能看到抗战胜利,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他阖眼前,犹殷殷叮嘱蒋介石,「务必要光复台湾」。

林森去世,举国哀悼。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府发布褒扬令「林故主席子超,以高龄巨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己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中共中央也电唁「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玆闻溘逝,痛悼同深」,中共喉舌新华日报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内容是,「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

林森享年七十五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安葬在重庆歌乐山麓的「林园」内。

文化大革命时,陵园遭红卫兵破坏,遗体被焚化,只留一空墓穴,重修后,原墓碑已不知去向,现树立的墓碑,已没有当年吴敬恒篆刻的墓志铭。

俱往矣!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