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1963年前後出生?來看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术馆年度大型建筑研究展《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从具有公众参与、集体性和社会性的「建筑」出发,探问解严于台湾建筑的意义,也看台湾建筑从1980起30年间的演变。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1963年前后数年出生、1987年解严前后完成大学建筑教育的「解严世代」台湾建筑人,作品究竟反映什么特色?忠泰美术馆年度大型建筑研究展《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从具有公众参与、集体性和社会性的「建筑」出发,探问解严于台湾建筑的意义,也看台湾建筑从1980起30年间的演变。

展览聚焦于这群解严世代的作品或行动所展现出非传统、非传承的「不连续性」特质,从四大面向「建筑展览」、「建筑媒体」、「九二一地震」、「建筑设计」梳理出解严世代的特殊群像,并试图辩证解严世代所代表的新价值观,其形成的反转力如何改变了台湾建筑。

本展由龚书章总策画,王增荣、吴光庭、郭文亮、詹伟雄、褚瑞基、王俊雄、林芳慧等人组成展览研究小组与忠泰美术馆团队共同策画,展示超过400件文件档案,展现台湾从戒严到解严的建筑转变。

展览显现,这群解严世代当年在启蒙导师带领下,借由议题式的集体研究与实作,逐渐开启对未来社会城市的想像。此时虽仍处于戒严时期,但建筑教育环境却逐渐松动与质变,成为这群解严世代养成期的土壤与养分,在教学互动关系中,逐渐关注起「文化资产」、「社区营造」与「设计美学」等议题。

展览也凸显建筑媒体的转向。1970年代,由当时台湾建筑师公会发起成立的《建筑师》杂志,以服务会员建筑师为发行定位;1990年创刊的《雅砌》则从建筑角度探讨社会和生活议题,使建筑逐渐接近大众视野。此后,《空间》、《台湾建筑》、《建筑Dialogue》和《egg》等杂志转向更广泛大众,2000年后网路兴起,〈准建筑人手札网站〉成为建筑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重要交流平台。

展览指出,随着解严后的社会与都市急速变化,关于建筑的理解与论述,也透过文化机构中的公开展览被持续讨论与建构。随着2000年台湾首次进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国际舞台,不仅是对国际展现台湾的建筑与文化,也与在台陆续展开的建筑展览相呼应。

921日地震后因灾后重建启动的「新校园运动」、保存地震记忆的「地震教育园区」竞图,以及解严世代在地震后开始反思台湾建筑文化的自主性,则象征了因应地震天灾所带来的剧变,对建筑文化领域也产生影响。

展览询问,透过实际的建筑空间设计,解严世代反转了什么?好茶部落聚落保存与复兴计划、台北市二二八纪念碑、颠覆建筑教育模式的「建筑繁殖场」、翻转都市公共空间的「凯旋公园暨新福宫广场」和「新竹市东门城广场」、不同思维的都市规画「第一维管束」、创新校园的「潭南国小」和「西宝国小」、住宅建筑「青田主人」、宗教建筑「菩萨寺」等,都呈现解严世代在实际的行动中展现出的非传统、非传承的「不连续性」特质。

各种建筑展也持续发挥力量。2013年忠泰基金会时期曾与日本森美术馆合作举办《代谢派未来都市展》,忠泰美术馆开馆之后,2020年与德国建筑博物馆合作《SOS拯救混凝土之兽!粗犷主义建筑展》;2021年推出《聚变:AA伦敦建筑联盟的前锐时代》等,都是佳例。

《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展期从8月31日起至2025年1月12日止,期间规画讲座、专场导览等系列活动,馆方也首度推出展期间无限次参观通行票(299元),开展即开卖,限时限量,售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