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十年有成还是十年现形? 台湾评论世代与生态的养成之后
特别企画「评论艺术的艺术」,傅裕惠〈观「评」不语真君子?起手无「毁」大丈夫? 看台湾剧评界和创作者的相对关系〉,1998年6月号,第66期。(本刊资料室 提供)
从《民生报》「民生剧评」(1997-2006)、《PAR表演艺术》杂志(1992年创刊,最初名为《表演艺术》,并于2002年成立网站),到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表演艺术评论台」(2011-)、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ARTalks」(2013-),台湾的表演艺术评论拥有专属栏位或平台,历经平面到网路媒体的转变,也呈现评论的另一世代、生态与风气。(注1)《PAR表演艺术》曾三度以专题形式讨论台湾的表演艺术评论,前两次分别于1998年6月的「评论艺术的艺术」、2002年10月的「十周年专题╱2002演评面面观」,最近则是第257期(2014年5月),时间点便落在「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的启动,面对到评论人才的培育、世代与风气的养成。以将近10年后的今日回看,到底是后继有成,还是让更多问题逐一现形?
「追求即时」与「要求深度」的矛盾?
表演艺术评论台长纪慧玲于2014年该专题之专文以此段话作尾声:「除了关切评论本身的知识╱论述生产机制与生态现象,我们可能还需更多『评论的评论』或『表演艺术的深度评论』,如此才算真正完构表演艺术这门艺术的理论建构。」(注2)但现实总是骨感的,2014年至今,表演艺术评论台仍以单一节目评论为主力,甚至愈见「即时性」的追求。除「深度评论」仅占极低的数量外,所谓的「评论的评论」少量存在于留言回应,唯有去(2021)年因疫情而昙花一现【Reread:再批评】系列。
无论是「评论的评论」或是「深度评论」更加不易书写,坦白说以「数量」统计不厚道,该追求的是品质。若以媒体操作与生态养成来看,应是常态规划、稿费供给等制度的重新检视,而非道德勒索评论人付出心力。但即时评论与深度评论的并行,或许更回应现实,如《PAR表演艺术》于2021年因改为双月刊,才将两种评论形式分别于网站、纸本进行操作,试图回应出刊频率与平台属性。
最后,则是「字数」。网路平台的运作,也让评论文章的字数两极化,既不受印刷版面限制而扩充字数,却又因追求更快、更即时的评论,而降低字数——特别是表演艺术评论台于2022年起更推出低于千字的评论书写。即时与深度两种书写终究还是矛盾?
评论人才的「种植」与「结实」?
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的机制推动下,文章数量确实大幅度增长,从早期的百余篇,至近年动辄500篇(包含投稿与邀稿);同时,评论人在数量与身分上确实也有明确改变,这连带影响《PAR表演艺术》、台新艺术奖、国际剧评人协会台湾分会等单位对评论与评论人的供给需求。「开源」,确实是2014年至今最明显的成效,也就是「种下」许多评论人的种子。
数年后的今日虽未面临评论人「过量」,且各地政府单位、场馆仍积极培育剧评人才,但卡于现实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其中涉及到最现实的稿费机制、供稿单位,以及评论伦理等,背后更深层的提问是,剧场、甚至这个社会对剧评人真有需求吗?这段过程中,「专职」评论人的讨论曾探出头来;同时被搅入的还有,评论人多半依靠公资源,独立性如何被彰显?这些多半屈就现实只能不了了之的讨论,也面对到这些媒体平台的成立,是对评论人「专业」的向往,但「专职」与「专业」的本质差异却必须被思考。另外,表演艺术评论的讨论往往集中剧评(包含戏剧、戏曲等)与舞评,乐评作为另一专业领域,又该如何被独立、或纳入思考?
表演艺术评论的「被评论」,充盈无数真假议题,现阶段确实已有现象现形,是否「有成」尚打上问号。
(注)
1. 在此过程中,亦有报刊的非固定剧评版面、网路平台的建置,此处仅作部分举例。
2. 纪慧玲:〈网路时代评论舞台开阔更多样!:近十年台湾表演艺术评论生态观察〉,《PAR表演艺术》第257期(2014年5月),页84。
本文作者:吴岳霖(剧评人,曾任表演艺术评论台执行编辑)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48期》)
《PAR表演艺术9月号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