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经济别忘暴雨成灾之痛 韩国瑜必须面对一大问题!

▲8月时雨炸南台湾,造成高雄淹水灾情不断传出。(图/记者宋德威摄)

记者陈韦帆台北报导

今年的暴雨造成严重中、南部多处灾情,其中高雄就在8月份暴雨成灾,造成连日淹水不退,极端气候已对国人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也将是韩国瑜上任后,除了拚经济之外,必须面对改善的问题之一。政大信义不动产研究发展中心,举办「面对极端气候如何打造「不怕淹」的居住环境研讨会」,与会专家从个别建筑到整体的都市规划多有不同建议,提出承洪韧性智慧防汛亲水城市与城市水库的概念,期待可以建构出一个不怕淹的城市家园。

防洪观念新思维 以韧性为本打造不怕水淹的城市

内政部营建署副主任于望圣表示,气候极端降雨集中,造成都市淹水灾害,加上城市发展后都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因此希望可以透过公私协力,结合民间的建筑规划,加上预警系统的建置,可以「避灾、适灾」。

国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贤指出,极端降雨越来越频繁,超过防洪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暴雨只会更多,台湾社会应该开始思考以「承洪韧性」的观念来进行水患治理,开启城市整建工作,让城市「不怕水淹」。

要达到韧性城市,就要想办法「不怕水淹」,也就是即使淹水也不会产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不瘫痪、城市能正常运作。结合水利与地景建筑专业,透过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草沟、多功能蓄洪池、绿屋顶、透水铺面等,让水泥城市转变为可吸纳更多雨水的海绵城市。然而只做海绵城市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设计能够耐淹的建筑物与公共设施。长期,则应该发展「两栖」的基础设施。透过以上各种配套措施,与洪水和平共处,打造一个不怕水淹的韧性城市。

借镜高雄减灾软硬体工程经验 朝向智慧防汛、亲水城市迈进

根据历年降雨资料显示,高雄市最高曾有年超过3,500毫米,亦有低近年1,600毫米的雨量,近年丰枯的差距拉大,极端气候出现的机率提升。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代理局长韩荣华指出,易淹水治理计划及流域综合治理计划已有成效,但治水仍未尽全功,为改善低洼地区及都市计划区淹水问题,现阶段持续执行包括排水整治、设置抽水站、滞洪池、及河道疏浚等治水工程,并且建立即时监控与警报的水情中心应变资讯系统。

高雄近13年来已打造326万吨滞洪量,此次淹水面积较2010年凡纳比台风,减少约6,130公顷,除了持续滞洪池与排水管路的规划兴建,将以与水共生,同时推动预警、疏散、避难及社区自主的都会区防灾理念,并纳入网路科技,在所有防洪防灾设施上安装感测设备,打造智慧防汛的IoT物联网系统,应用即时资讯的收集与串连,达到淹水预警与决策、云端资讯服务以及防汛管理,让高雄市迈向亲水不淹水的活力城市。

将城市变成水库 既可解渴也可防涝

长年提倡绿建筑与减灾工程的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孙振义提出,应从城市规划的观念转化做起。近年虽已逐渐扩大透水铺地、裸露地及绿地的面积,让城市如同海绵般得以吸收水份,但仍不足以抵抗豪大雨的冲击,应从「城市水库」的构思角度出发,让城市有水库般的容水肚量,才能够有效降低淹水风险。

孙振义提出四大作法,首先,个别建筑基地设置雨水利用系统,促进雨水资源利用与分散防洪功效;其次将公园、广场、绿地、停车场设计成能蓄水的洼地,豪大雨时这些小空间可将雨水贮集,再透过透水性设计让雨水逐渐渗透到地底下去;再善用庞大数量的街道空间,其下设置适当雨水贮集设施,将有助于滞洪或降低洪水灾情,辅助传统防洪、排水系统;最后提倡适当的建筑屋顶绿化,有助城市美化、城市降温,更可达到微型水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