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宇影评/《罗马》:庸俗中看见瑰宝

文/彭绍宇

罗马》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来自墨西哥导演三巨头之一的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除了九月时荣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年底的得奖季更勇闯多座影评人奖的外语片项目,甚至囊括不少最佳影片入袋,除了极高可能将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也有望缔造奥斯卡历史上少见同时入围外语片和最佳影片的成绩。

原先应是坎城影展竞赛片的《罗马》,由于坎城影展颁布新规定,导致《罗马》发行商Netflix(网飞)因不在院线上映而失去竞赛资格,最后所有 Netflix 作品全面退出坎城影展,当时惹了不少争议。然四个月后,《罗马》在威尼斯影展夺下大奖,接着台湾发行商年底在北中南三城推出为数不多的特别放映场,不仅只能在线上售票网上购买,更不开放影城现场售票,挑战观众的购票习惯。

其实早在此片出现之前,电影观赏平台的多元就已无法抵御,但主张电影应在戏院看的传统影展,正面对上以方便舒适至上的年轻世代,《罗马》着实为这场论战鸣了枪响

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电影?「日常中发现新世界」,我想我会这样形容它。说神作或许有些夸大,但从第一颗镜头开始,就几乎可看见一部时代经典的雏形诞生。

谈及《罗马》,「水」绝对是观影后难以忽视的,水的意象使用有多重面貌,潺潺刷地水声、试图熄灭森林大火水瓢与浩浩荡荡的海浪拍打,分别在各个时点画龙点睛。符号众多也是此片的特点,如多次划过天空的飞机,巧妙预告一段段即将变质的关系,片中男性角色的集体缺席,更让这位身为墨西哥原住民,并为白人中产阶级夫妇做女佣克莱奥被凸显了出来。

多重标签在她身上,影片让我们一一撕去,她有了自己的故事,有了心跳和心痛,也被赋予话语权,不再处于被动、顺从的下方,透过她的存在,补足了这么一个「家」的完整。然而就我而言,仍希望能多听见她的想法,一些絮语也好,导演即便给了她话语权,她的声音还是难以被听到。

片中的高潮之一,女佣克莱奥临盆那日遭遇的街头动乱,其实是1971年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Corpus Christi Massacre),墨西哥当局血腥镇压要求民主改革的大学生,最终造成一百多位学生丧生。

这就得了解那时的新总统埃切维利亚(Luis Echeverría),他在经济上加强国家干预,相对地,对于社会开放的容忍紧缩,并积极靠拢毛泽东,墨西哥也是在他任内与中共建交。

他确实让墨西哥的经济状况短暂有所起色,但因政府大规模增加公共投资,不断累积国家赤字却无力偿还,到了七零年代后期已深受高通膨与高失业率所害,才迎来1980年代,影响中南美洲深远的「失落的十年」。

生命的卑微,在大时代下显露无遗,这也预示了克莱奥后来面临的命运。

综观而言,《罗马》是一部非常私密的作品,来自导演幼时与佣人亲身经历,观影后挥之不去的好几个记忆点,包括多个室内横摇长镜头,以及影片中多次飞机经过、过大尺寸的车与森林大火,是仪式也是隐喻

选择以黑白画面呈现,在重构童年回忆中增加了疏离感。最后,片末海浪拍打的震撼,戏院仿佛置身于浪涛中,来回浮沉,无力感至深,观影体验紧绷而魔幻得让人无法喘息,更别提场面调度,艾方索柯朗堪称是个连海浪都能调度的导演。

观影前我会这样提醒你,别期待看见一部思乡情绪多么浓厚,或怎样感性缅怀童年的作品,《罗马》的干净、单纯、真挚与清丽,其实才是这部片的最大武器,我们无缘参与那个年代墨西哥的庶民生活,或许也难以从一百多分钟的影像了然于心,但在一个平凡至极的女佣日常中,我们能看见时代缩影、看见阶级打破,在庸俗中看见瑰宝

最后,如果只是想知道剧情,手机小荧幕绝对能够满足你,但我想剧情仅是电影其中的一小部分,细腻高端的音效光影运用构筑了这部影片,罗马最美的样子,只有在大银幕才得以领略

●彭绍宇:政大外交系学生,现为自由影评人,认为电影传达生活的本质,也是生命的延续,因为从电影得到许多,也希望介绍好电影给更多人。在各大媒体都曾发表文章,目前于ETtoday韩娱版开设专栏「彭绍宇看韩国」。看更多请至部落格【彭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