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店乱象:一条街“凑”出一辆车?!
(原标题:起底汽配店乱象:零配件翻新卖?轮胎改期?一条街“凑”出一辆车)
今年10月中旬,新京报报道称,记者先后应聘进入两家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卧底暗访,发现了诸多惊人乱象,包括4S店员工在车辆定损前砸坏零配件、车主购买的清洗剂被倒掉、推销超量油液再被截流回收等。
11月27日,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汽车后市场同样存在着将机油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修改轮胎日期、零配件翻新回收等诸多问题。
此前有机构预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车龄的增加,汽配行业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独立后市场体系内流通环节的冗长,直接导致零配件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经过多重流转后价格已然翻了几倍,且整体流通效率低下。
不仅如此,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配件编码和认证体系,而且配件信息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流通环节中部分参与方,为了获取高额暴利,售卖大量以次充好、贴牌等假冒伪劣产品。
机油以次充好 成本可降一半
“机油出现的问题一般就是灌装,把低级别、低价格的机油罐装到高级别、大品牌的机油桶里”,一名汽配店王老板向记者表示,以一桶300元的机油为例,如果正常售卖,机油的成本在200元左右,如果以次充好,汽配店则可以将机油的价格降低至100元左右,正品壳牌机油的市场价一般在100元左右,假壳牌机油则可能按照65元的价格售卖。
上述汽配店王老板表示,消费者平常在汽配店难以对此进行识别,部分机油已经进行罐装,消费者看不出来,即使有的机油包装不同,消费者问起时,汽配店也可将“升级版、大包装”等话术作为理由来应对消费者。尽管国家有专门的鉴定部门可提供机油鉴定,但“很少有消费者为了机油专门去这些机构”。
此外,截余机油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新京报今年10月报道,有部分4S店会截留变速箱油,从62元一瓶的刹车油到120元一桶的防冻液,技师都会整瓶整瓶地截留下来。据一名员工介绍,这些被截留下来的油液产品,在下班之后都会被4S店统一回收。
而谈及使用假机油、过期机油的危害,汽修店王老板告诉记者,积炭过多造成拉缸、爆油、爆瓦都是可能的事,动力缺失、车抖,也都有可能发生。
乱象背后,是利益驱动。上述汽配店王老板以每个月进店100辆车为例称,一般到店保养的车辆占比为30%-50%之间。真机油的进货价格是110元,而假机油的进货价格是65元,其中有40元的价差。再卖给到店保养的客户,一个月大概能赚3000元-4000元之间。
“一般市场上黄壳机油销量最高,也就成为了不少造假分子的目标,美孚机油、壳牌机油都曾被造假。”王老板表示。
记者注意到,有汽车机油行业分析报告指出,2019年汽车机油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在4500亿元左右,预计同比增长24%。报告称,国内及国外供需情况短期难以达成平衡,汽车机油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2018年,汽车机油行业共有62家企业完成了70笔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31.93亿元。其中不乏企业获得阿里、红杉(参数丨图片)资本等机构130亿人民币战略投资,大幅提高了汽车机油行业融资总额,显示资本向主流企业靠拢的趋势。
但报告也指出,汽车机油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行业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中的技术短板问题、行业相关制度缺乏规范与标准问题、管理混乱各自为政的问题、如何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问题等。
以次充好的不仅仅是机油,还有汽车贴膜。
云南网2016年4月就曾报道,爆料人吴先生在昆明某汽配城市场花1000元钱购买了汽车全车贴膜,可这款所谓的“3M”品牌贴膜使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出现起泡、翘起等现象。报道称,有销售太阳膜的批发商透露,不少店主都是通过销售假冒的品牌太阳膜来牟取暴利,有的甚至用几块钱一米的太阳膜来冒充几百元一米的品牌太阳膜。
对于上述情况,王老板向记者表示,现在贴膜相关问题也十分严重,“贴3M品牌的贴膜,全脸一般需要1500元,但有的店会告诉消费者可以只花500元,这个价格就不符合3M膜的成本,很大概率是假的”。王老板表示,3M的贴膜本身具有防紫外线等多种功能,如果买到了假的贴膜,可能就是花冤枉钱买了一张塑料纸。
机油与贴膜为何频频遭到“调包”。新京报今年10月19日刊登评论称,就像手机维修行业个别从业者会借机偷换零部件一样,部分4S店之所以敢过度维修、假保养,究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汽车维修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现在私家车普及甚广,但很多司机都是“修车小白”,并不懂车辆维修,加之4S店维修保养的场景又有强封闭性的特点,车主通常也不会紧盯,所以各方对车辆维修、保养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对此问题,显然不能只靠车主自己涨知识懂维修、长心眼防止被挖坑去解决。更重要的解决办法,还是加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警示”有评论称。
零配件翻新回收 一条街能“凑”出整车
除了在机油上“动手脚”以获得更多利润之外,故意砸坏汽车零件也是此前部分汽修店的惯用手法。
“在汽配以次充好集中的街区,你甚至能直接在那条街上‘凑’一辆汽车出来”,被问及汽配店私自更换零配件行为是否普遍时,李老板这样回答。
“现在有很多车报废之后,在保险公司定损后被汽配市场回收,回收后会被卖到修理厂进行维保,有的零部件会直接重新装到车上”,王老板表示,可能正常零配件的价格是1500元,报废车上的零配件价格就是500元,其间差价就被汽配店赚取了。
李老板则向记者表示,这种做法在行业里叫“种豆”。他介绍称,消费者来店里只做保养,带来的收益太低,汽配店就会给消费者的车“种豆”,等将来车出了问题就能“收获”。
他举例称,有的汽配店会将汽车的插头拔松,车主开走后发现车辆时好时坏,回汽配店检查,汽配店就称是车辆传感器出了问题,需要维保,按照传感器进行高价收费,实际上只是将插头进行更换,维保成本很低。
“还有很多车主一去检查,店里就说减震器漏油了,实际上店里可以趁着车主不在,在减震器上挤一点机油”,李老板表示,减震器需要2根、4根同时换,更换时还可以用旧的减震器替换,给旧的减震器喷漆,消费者也看不出来,新减震器就被换成了旧减震器,自己还要出许多钱。
李老板还介绍,此前不少汽配店会修改轮胎日期,“因为轮胎是一次性商品,消费者也担心放太久了质量下降”。
此外,市场上还有不少次品轮胎被厂家淘汰,汽配店进货后“动些手脚”继续将轮胎售卖,也可以赚取利润。李老板举例称,多年前曾有厂家因将145轮胎误做成155,只能以低价处理了1万条轮胎,处理价格为30元左右,这批轮胎到市场上也曾被人收购后按照正品轮胎售卖。
而自2017年起,山东有许多汽配店出口转内销,导致国内轮胎价格下降,“杂牌”进价下降至200元左右,这些轮胎在市场上以“正品”的身份卖给消费者可以卖出500元的价格。从具体操作来看,汽配店只需要购买这些“杂牌”轮胎进行贴牌,非常方便。李老板估算,每家汽配店每个月能出售2000个自己贴牌的“杂牌”轮胎,利润就能达到几十万。
与“贴牌”相似的是,即使有的发动机带有二维码或发动机号,汽配店也可以把原二维码盖住,或做一个新的二维码覆盖上去。
更有甚者,为车主进行强制修车。
新京报今年11月11日援引湖南经视报道,消费者陈先生的车在高速路发生事故后,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当地星宜奔驰4S店却主动前来“施救”。在车辆未定损情况下,陈先生表示给5000元感谢费后将车拖回长沙维修,却遭店方阻拦,要求陈先生出5万元才能放车。车主拒绝后并报警,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车便被拆成空壳,双方协商未果之后,陈先生收到了4S店近20万的维修清单。
新京报刊登评论称,涉事4S店的这一系列操作,有多处涉嫌强制消费:一是不请自来拖车,强行收取5万元费用;二是未经车主同意强制拆卸;三是留车后强制维修,然后给车主拉“天价维修清单”。
“良好的市场生态不仅需要市场主体的自律,也需要监管层面对监管漏洞的完善。当市场上充满了套路,交易双方便很难再互相信任。因此,在倡导市场主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的同时,也要及时补齐监管漏洞。”评论称。
汽配已成千亿市场 仍具较大不透明性
去年5月,中国报告大厅收录2019汽配行业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汽配相关政策落地以及产业链信息化改造的加深,汽配产业链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革,汽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车龄的增加,助推2019年汽配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
报告称,在国内万亿车后市场规模中,汽配行业占比为1/3,通过汽车保有量、车主每年用于维保的费用及其各自未来的增速,测算未来2-3年国内汽配行业将保持13.61%年复合增速。
实际上,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发展毋庸置疑。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服务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去年汽车消费市场转冷,但长期向好势头不变,汽车服务行业仍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
上述报告认为,随着技术创新,我国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前瞻预测,至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5.7万亿元。
据介绍,目前我国汽配行业产业链共有四大参与方,分别是生产商、分销渠道、零售终端和消费者。由于汽配行业的特殊性,按渠道又可分为两类,4S店体系和独立后市场体系。
不过,报告提及,独立后市场体系内流通环节的冗长直接导致零配件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经过多重流转后价格已然翻了几倍,且整体流通效率低下。
不仅如此,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配件编码和认证体系,而且配件信息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流通环节中部分参与方,为了获取高额暴利,售卖大量以次充好、贴牌等假冒伪劣产品。
行业要健康发展,在法律法规之外,行业自律同样重要。
针对假货横行、以次充好的情况,其实也有不少企业进军汽配市场,采取一些行动试图改变目前的现状,其中就包括传统的主机厂商如上汽通用车工坊、北汽好修养,第三方服务平台如华胜、途虎养车等,一些传统零配件品牌也涉足其中,如米其林驰加、美孚推出的孚创等。
但相较于整个行业的散、乱、小现状,行业的正品问题无疑还有一些硬仗要打。
有报道称,多年来,由于缺乏认定标准等原因,我国汽配市场假冒伪劣配件盛行,而且配件价格不统一,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市场现状。上述问题如今仍待解决。
对此,业内有建议称,可以加速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4S店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投诉量、处理纠纷的情况、守法经营等情况,对4S店进行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对信用良好者树典范,对信用差劣者给予预警,并向消费者公示。一旦接到“过度维修”之类的投诉,或查出不法行为,就该进行严厉处罚。
实际上,监管层与行业协会已对各类汽车维修、维保乱象有所动作。
在10月中旬新京报记者卧底4S店后,记者回访发现,涉事上汽大众4S店已停业,店内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他们正配合多部门进行调查。针对东风日产晟通专营店存在的维保乱象问题,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房山交通局修管科相关负责人称,将根据调查取证的具体情况,对涉事4S店做出罚款或停业的处罚。
今年11月12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严波公开表示,前段时间曝光的4S店维修保养乱象给行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中汽修协重视4S店体系在运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接下来,协会将持续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严波透露,中汽修协将在明年推出汽车4S店星级评定活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