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死>烧死!京阿尼曝台人对火场无知 「喊火烧厝救人、拿湿毛巾」全迷思

▲原PO曝亲身火场经历,希望给大家一些警惕。(示意图记者赵永博摄)

网搜小组/邝郁庭报导

日本京都动画(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又称京阿尼)18日遭人恶意纵火,人员死伤惨重,事件震惊外界。一名网友看到网上讨论后,忍不住在PTT发文问卦,说京阿尼纵火一案,是不是暴露台湾人对火场现场的无知,文中分享亲身经验,希望大家多一点火场认知,「很多人连这点该具备的常识都没有」。

这位男网友在PTT的Gossiping板上发文,透露他曾遇过火灾,而且是烧掉半栋透天的那种规模,发文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多一点火场的认知,「小鲁我告诉大家,亲身在火灾现场,看到了些什么。」他说,如果不是消防员,一般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火灾现场。

►想看温馨、搞笑、趣味满满的新闻,欢迎加入官方Line「ET酷搜」

▲京阿尼18日上午遭纵火,造成惨重死伤。(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虽然根据统计,一个人平均一辈子会遇到一次火灾,但毕竟是平均」,原PO表示,刚好他有这个一般人不想碰到的经验,加上他以前都很认真地看逃生宣导,「在这边跟大家提醒几个重点,也许是常识,但真的很难过,很多人连这点该具备的常识都没有。」

原PO接着提出5点,分享亲身火场经验,希望给大家一点警惕:

1.「火灾现场是黑暗的,绝对不是电视剧里面那种看的到梁柱倒下来、看的到人在惨叫的表情那种场面」

原PO说,他当初被浓烟呛醒,一开房门外面是黑暗一片,看得到火光,但除了火光跟浓烟之外,墙壁地板、家具什么都看不到。

2.「被浓烟呛死的、被浓烟呛昏才被烧死的,远远大于醒着活活被烧死的人数」

原PO提醒,其实火灾现场,「浓烟」才是大敌

3.「火是往上烧的,浓烟也是向上跑的」

原PO透露,他事后在做现场打扫的时候,整个起火楼层的墙壁都很明显变成黑白两层,所以在逃生时,要记得保持低姿势,才不会吸入浓烟。

▲原PO说,火灾现场「浓烟」才是大敌。(示意图/记者陈玉翻摄)

4.「火灾现场不会有电影里面的那些轰隆轰隆鬼音效,除了一些家用化学品沐浴乳之类受热反应会有一些爆裂声,但基本上是无声的,烟雾的大量粉尘会阻挡声音传导

原PO指出,他从二楼被烟呛醒,一直到逃生到一楼安全为止,都听不到楼下有声音,还以为楼下的人都不知道楼上火烧了,「那时候超绝望,超希望楼下冲上来一个消防员把我带出去。」

原PO说,他逃到一楼之后,其他人都说,他们有一直在楼下大喊「辉修楚辉修楚」,但他在二楼完全没听到。当时他在二楼也不断的大喊,一楼的朋友说完全没听到我声音,「消防队还没来的时候我们自己排除一二楼楼梯口火势,对着三楼住户大喊,他们也完全听不到,最后他们也是自己发现浓烟,才知道火警。」

幸好三楼都有做好浓烟的保护措施没被呛死、呛昏,加上已经确保了逃生通道,才得以逃过一劫。

5.「厚棉被床垫会有余烬

原PO说,这一点他是看过消防漫画才知道的,没想到在自己身上印证了。他回忆当时,说消防队扑灭火势之后就离开了,几个人收拾现场到晚上,终于一路清到起火点的房间,烧焦的棉被跟床垫还在现场,「我们想拿去丢掉,我突然想起漫画里面那个桥段,叫旁边伙伴准备水管,他们本来不信,我把棉被一掀起来,下面都是火。」

▲厚棉被、床垫会有余烬。(示意图/pixabay)

贴文吸引许多人讨论,「台湾都一堆垃圾违停挡路了,是能多有知」、「当下很难反应,我觉得我死在那边机率蛮高」、「棉被就像金纸,搅一搅又烧起来了,热量藏在里面遇到空气就复燃了,很多火场复燃都是这样」、「我只记得,能往下逃就往下逃,往下逃不了就躲房里(不要浴室厕所)关门。」

其中还有人表示,「火场非常可怕,根本什么都看不到,一定要用湿毛巾住口鼻,不然会呛昏,失火过才知道火灾真的超级可怕。」马上被其他网友打脸,「是想杀人吗」、「别乱教啦,我去学校宣导的时候小学生也是说湿毛巾盖口鼻……结果是老师乱教」、「湿毛巾是完全挡不住浓烟粒子的侵袭」、「湿毛巾完全无法挡住浓烟中的毒气和高温好吗?」

有人则是提到「以前公司的消防演练,火警按下去,铁卷门就自动下来把人关住」,原PO则补充,「那个叫防火门,你去百货或是商场,看到地上有黄线或红线的,你往上看一定会看到铁卷门,这是为了限制火势发展,依照消防法规,防火门下方不得放置任何物品,若是你看到这些线上面有桌椅或是专柜,一定要检举,这是攸关人命的。」

至于原PO文中提到,几个人试图帮助三楼屋主逃生的事,有网友认为相当危险,「除非火真的不大,否则非专业人士不要试图去灭火」;原PO则说,「当时我们自行灭火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反对,那火势很明显已经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但是因为三楼有屋主的儿子、媳妇 还有3岁的金孙,左邻右舍也纷纷过来帮忙,大家合力也才勉强把楼梯口打开。」

►Follow网路流行风向,点我加入官方Line@帐号

▼原PO认为,台湾人对火灾现场算无知。(示意图/记者黄孟珍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