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血清素水平异常,会导致特殊的双心病
传统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早期的西方医学则说,心脏是灵魂的居所。因此,心理问题,会引起心脏不适,这种特殊的心脏病,被称为双心病,近年来,开始引起医学界的关注。那么,双心病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特异表现?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置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双心病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许多年前。当时,战争频繁,有个叫坎农的美国大夫观察到,每当大战来临,他的诊所里就会涌来许多士兵。这些人诉说,心脏难受,有各种难以描述的不适。坎农大夫发现,这些人的确存在心脏问题,但是,他们叙述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并不一致,似乎有夸大病情的表现。于是,坎农大夫将这类心脏问题,称为士兵心,或者叫应激性综合征,认为是精神压力所致的心脏不适,主要表现是心慌、心动过速、喘气、胸疼等。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咱们俗话所说的小心眼,其实不是性格怪异,而是双心病表现?实际上,真实的情况的确如此。许多双心病患者,就是在生气之后,出现症状。比如,傍晚吃饭时,因为对电视中的某个情节有不同看法,发生争执;半夜里,心脏难受,感觉是心绞痛发作;呼叫急救,拉到医院,做完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可能没有什么特殊发现,但是,患者就是感觉不舒服。
双心病,是情绪与心脏感受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那些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中。比如,有人因为心脏疾病,放了支架。本来,这样的处理,已经解决了心脏供血不足的问题,病情应该逐渐好转。但是,其中的部分患者,却会产生过多的疑虑,担心自己的心脏随时会罢工,吃块肉,也怕血管会马上再次堵塞,过度紧张,由此引发心脏不适感觉。
双心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大,由于基础疾病,比如,动脉粥样梗化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在精神刺激下,血管更易发生收缩或痉挛,从而引起双心病症状。因此,有种民间说法认为,女性的心脏病是气出来的和憋出来的较多;而男性的心脏病,是大吃大喝或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磨出来的较多。从临床观察来看,双心病更多发生在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中,因此,保护群众安全的警察和给人看病的大夫,从事容错率较低的职业,工作不能出差错者,是双心病的高发人群,而且,由于现在活得越来越不轻松的人在增多,所以,双心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双心病,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像影视剧中的情节那样,突然感觉心脏极度不适,诱发呼吸与心跳骤停,甚至来不及抢救,就过去了。还有1种表现,是失能,什么事也做不成,没人陪,门都出不了。比如,因为轻度的心脏器质病变,开始出现胸闷,做完检查,没有特别发现,但是,越是查不出结果,就越焦虑;有时觉得自己到点儿就犯病,感觉不明显,反而更紧张,怕出大事,直到愁出严重的症状。最后,睡不着觉,当然,也就无法上班了。
双心病患者,初期的表现,可能是不愿活动,情绪不稳,需要有人陪伴;随后,就可能出现不能自控的症状发作,比如,半夜惊恐发作,突然感觉心慌或呼吸困难;这时,细胞、血管、心脏等损伤,开始出现,从功能性的问题,变成器质性损伤。诊断双心病,需要通过专业的量表进行评估,比如,是否觉得自己变懒?对事物丧失兴趣?是不是感觉压抑?有没有抑郁的表现?此外,还需要做相关检查,比如,年龄不大,却可能发现血管内膜增厚;在血脂异常不明显的情况下,出现动脉硬化表现。最后,双心病患者会出现血清素,也就是5羟色胺的水平异常。血清素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情绪及生理功能调节。
应对双心病,主要有3个途径。第1,如果发现血管问题,需要及时处理,进行血管疏通;第2是药物治疗,比如,抗抑郁及抗焦虑;第3是心理支持,需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双心病,涉及心脏内科、神经科、精神科等多个学科的问题。因此,怀疑自己得了双心病,最好到专业的双心病门诊求助。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