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爱自由 非典型工逾23万

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外送平台快速崛起,今年从事非典型工作者达到23万人。(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近日公布最新「112年人力运用调查」,全台非典型就业人数达80.6万人,创近4年新高;由于年轻世代不爱受拘束生活型态,调查也显示,企业最偏爱的25至44岁青壮族群,即有高达23.3万人从事非典型工作。人资专家杨宗斌警示,非典型工作者虽然自由、不被工作时间牵绊,但工作多为基层、临时特性,在景气反转之际,会是企业裁撤优先对象。

年轻人加入非典型工作,杨宗斌分析,与「零工经济」崛起有关,只要是从事派遣、约聘、临时工、外包工、计时人员、按件计酬等,都属于「非典型工作型态」,其中,以派遣、约聘人员最常见;台湾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外送平台快速崛起,当时主计总处统计显示,25至44岁年轻人非典型人数超过26.7万人。

过去大众对非典型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是,是因为找不到全时、正式工作所致,这次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年轻族群从事的原因有了变化,官员指出,110年以前询问为何从事非典工作时,20%回答是因为找不到全时、正式工作,但这个比例去年降至13.22%,今年再降至9.65%。官员解读,国人对于弹性、多元的非典工作,接受程度愈来愈高。

由于非典型工作多属于基层、临时性的工作,像近来餐饮、住宿业生意兴隆,不少企业老板以时薪制的方式,聘雇工读生补充人力;根据人力银行日前调查指出,非典型工作1个月下来的平均收入约2.3万元;除了个人履历表无发加分外,非典型工作者就现实面来说,没有年终奖金,也没有年假福利,收入也不是很稳定,若在较大型的企业工作,就会感受到「次等员工待遇」的窘境。

主计总处透露,邻近的韩国非典型工作者的人数达812万人,占比37%、去年日本非典型工作者的占比也达36.9%,我国非典型工作者仅占7.01%,比例仍低于日、韩。

我国非典型就业人数,今年升至80.6万人,近4年来首度升破80万,官员表示,主要是疫后复苏,带动内需服务业对部分工时人力的需求,像餐饮、住宿、零售业等,会以此方式为补充性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