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就业飙上81.4万人创新高 逾2成3劳动者被迫当打工派遣族

▲根据主计处统计,今年非典型就业人数飙升至81.4万人,一举创下历史新高。(示意图记者李毓康摄)

记者纪佳妘/台北报导

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人力运用调查结果,2018年5月从事非典型工作者攀升至81.4万人,年增1.05%,尽管增幅低于去年的1.68%,不过仍创下历年新高纪录,其中「非自愿」从事非典型就业占比仍有23.85%。

根据主计总处调查显示,今年5月非典型(部分时间、临时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81.4万人,年增9000人,占全体就业者7.13%,其中部分时间工作者42.3万人,属临时性或人力派遣性质工作者(与部分时间工作者具重叠性)63.7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6000人及8000人。

主计总处表示,观察近10年趋势,受2009年金融海啸影响,2009年、2010年非典型工作者人数年增率均逾5%,近3年因景气回温而降至2%以下。

从事非典型工作主要原因,其中「职类特性」(指该项工作多具有临时、短期等工作特质,如营建工)占28.76%;「找不到全时、正式工作」占23.85%;因「求学及受训」者也占16.82%。

年龄别观察,15至24岁青少年从事非典型工作者19.8万人,占其就业人数23.32%,主因「求学及受训」者13万人或占65.87%;按性别观察,女性从事非典型工作者计38.1万人,其中从事部分时间工作者24.7万人或占女性就业者之4.86%,高于男性17.6万人或占2.78%。

主计总处官员表示,非典型就业在劳动市场中属于较有弹性的工作,就业者根据自身的专业或对时间分配限制性,不能单纯把非典型就业与弱势族群画上等号,当然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是弱势劳工,约占2成3。

营造工为例,该职业特性会随着施工时间和工程规模而有所不同,因此这类型工作者属于非典型就业者,这类薪资水准也不低。另观察职类特性投入的工作者,又以男性占最大宗,比例远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