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外交大国角力 大陆坚守巴黎协定

全球气候外交大国角力中国坚守巴黎协定。图为今年4月22日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视讯方式举行。(摘自The Leaders Summit on Climate YouTube)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璧2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分析全球气候外交中的大国角力,指出西方国家气变领域投入越来越多政治考量,中国则始终坚持「有担当、不盲从、重实干、广合作」的立场态度。面对控制全球升温的紧迫任务国际社会各方应抛弃杂念共同努力,推动《巴黎协定》目标得到有效实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各自贡献

赵璧表示,随着国际力量消长变化,世界气候外交的多边主义特征愈发明显。2021年国际社会已经围绕气变问题举行了一系列磋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将于11月举行。虽然谈判结果尚未可知,但作为削减世界碳排放总量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美欧中英四方的博弈还将继续。

赵璧认为,美国已将气候议题作为重塑国际形象的重要公关契机,同时促进美国经济回暖。拜登希望借由新的减排目标推动清洁能源革命,为美国创造1000万个工作机会。可见,拜登把气候议题视为一个内外联动的抓手,既能带动美国经济复苏,又能确保美国继续独占新科技鼇头,并让美国在未来世界气候变化合作中重获领导地位

至于拜登「气候新政」的实施成效,对内要看其任期第一年的500亿美元投资能否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对外则要看拜登能否切实履行美国在千亿气候援助资金中的出资比例,以及能否引领发达国家在与开发中国家阵营就平衡历史排放、补偿人均排放等问题的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赵璧称,欧盟方面,因不愿将应对全球变暖的领导地位拱手让人。具体而言,从三方面对美国进行了「阻击」:一是2020年底将2030减排目标从此前的40%提高到55%。二是在因川普毁约受伤后,欧洲国家转向中国谋求在气候议题上的共识。三是在美方发起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举办前一天,欧盟发布《可持续金融分类授权法案》。这被认为是帮助金融体系将资本转向低碳经济的最大进步之一,预计将有助于缩小《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气候行动实体经济投资之间的差距

赵璧强调,欧盟在气候外交上的博弈成果,一方面要看欧盟各成员国能否始终保持路线、立场和行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看在美国挑战下,欧盟能否在一系列气候会议上继续保有「意见领袖」和「行动先驱」地位。

赵璧说,英国则把减排作为脱欧后实施「全球英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去年12月英国政府将2030年减排计划设定为较1999年减少2/3,今年4月又更新为203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8%。英国如此高调设定减排计划,既有迎合美国的成分,也想借此展现「大国」形象,希望其他国家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