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 台灣野外百步蛇護卵全程大揭密

因参加自然教育中心暑期营队师生的发现,林业署率全球之先,揭露野外百步蛇产卵后的护卵、孵化、护幼行为,8月上旬将在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发表、明年投稿国际期刊。

百步蛇是台湾原生的蝮蛇科蛇类,属于「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今天召开「守护:百步蛇野外护卵孵化记录」发布记者会,宣布完成全球首发野外百步蛇护卵全程记录。

此成果源自参加林业署台中分署自然教育中心暑期营队的学生与环教师,2023年7月20日在八仙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内发现1条百步蛇,27日环教师惠瑷玲在当地同一处洞穴再发现时,牠已蜷伏在一窝卵上。

去年7月28日林业署台中分署分署长张弘毅随即设置防护围篱,委请野声环境生态有限公司架设摄影器材,运用红外线自动相机、夜视镜、密录摄影机等,并获得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协助,应用不影响幼蛇活动的谐波反射器技术,贴黏在幼蛇身上,借此追踪其离巢后活动,跨单位公私协力完成拍摄。

林业署依时序陈列,去年8月28日记录到母蛇长时间停留在洞口旁,夜间查访洞内情形,但未盘在蛋上;这天也是记录的第32天,有幼蛇卵开始孵化、吻端略探出卵壳;隔天29日,第1条幼蛇从卵中孵出。

同样是8月29日,为自开始孵化后12小时,大部分幼蛇吻端自卵中孵出;自开始孵化后37小时的8月30日,20条幼蛇全数孵化完成。

去年9月1日并发现3条幼蛇探出洞口旁短暂活动,接着回到洞穴;9月2日母蛇离巢,在附近停栖;9月3日记录到母蛇最后离去的身影。

母蛇离开7天后的9月10日,20条幼蛇陆续离巢,并在出洞后就完成第1次脱皮,停栖在巢洞旁的隐蔽处;11日幼蛇陆续在巢洞周边探索环境;17日观察到第1条幼蛇完成第2次蜕皮。10月18日,幼蛇持续移动探索环境、完成第2次蜕皮,与第1次蜕皮间隔时间最长为38天。

不仅野声环境生态有限公司经理李昱说这次记录是「可遇不可求」,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博士林展蔚也称「兴奋到不能睡」,因这辈子绝对不可能再同时看到20条野生百步蛇幼蛇以及母蛇。

曾在台北市立动物园任职研究蛇类、完成2次百步蛇繁殖记录的林业署长林华庆更难掩欣喜之情说,人工饲养环境卵要取出完成孵化,虽可见但是母蛇会强力抵抗;时隔23年的这次记录,则真正记录下野生母蛇护卵全程,是全球首发,证实蛇类也有伦理之爱。

林华庆提到,过程也佐证百步蛇约每年10月求偶,经历3周形影不离的交配期后恢复独行生活,隔年2月雌蛇体型开始变大,7月下旬产卵,历经8个月未进食,状态虚弱,有可能死去。而幼蛇无需母亲培训即有生存本能,但20只最后可能仅剩10只存活,存活率尚待研究。

林华庆表示,栖地破坏、人为捕捉一度让百步蛇减少,由于民众没再吃蛇,人为捕捉因素消失,数量再扩增,但仍需要保育;提醒民众在野外穿上鞋子、长靴,夜间使用照明,手不要随意伸入遮蔽的未知环境,台湾蛇类不会主动攻击人,安静离开或待蛇离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