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实体 银行多举措降成本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趋势下,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局面仍未改变。

日前,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3年业绩报,其中,“增利不增收”的情况频现。净息差收窄被多家银行认为是影响2023年营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调结构、降成本成为银行的主旋律。

市场分析认为,虽然后续LPR调降的空间有望大幅收窄,但2024年仍将是净息差压力较大的一年。如何进一步缓解净息差压力,是摆在银行面前的待解问题。

净息差普降

平安银行(000001.SZ)是率先披露2023年业绩报的上市银行。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净息差为2.38%,同比2022年下降37个基点。平安银行将净息差下降的原因归结为让利实体经济、市场利率下行及存款定期化等因素。

随后公布业绩报的中信银行(601998.SH)、招商银行(600036.SH)亦出现了净息差收窄的情况。

截至2023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78%,比2022年下降0.19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15%,同比下降25个基点。

对于净息差收窄,招行表示,资产端方面,一是LPR持续下调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定价同比下行,带动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行,二是居民消费及购房意愿有待进一步复苏,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乏力;负债端方面,则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企业结算资金及其他等低成本的对公活期存款增长受限,叠加资本市场扰动下居民投资向定期储蓄转化,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存款活期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

对于目前净息差收窄的原因,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分析称,一方面,银行业积极响应号召践行社会责任,通过下调新发放贷款利率、存量房贷按揭利率调整以及贷款重定价等多种方式持续让利,有序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推动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在一定程度导致银行资产端贷款收益水平受限;另一方面,存款增长和定期化趋势仍在一定程度延续,导致银行负债端依然承受明显的存款付息成本压力。

同时,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同比收窄27.6个基点、22.6个基点、9.7个基点、19.8个基点至1.62%、1.76%、1.57%、1.9%,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收窄幅度更大。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方面要承担让利实体经济的责任,另一方面本身按揭占比较高,受到存量按揭利率调整的影响幅度更大,导致净息差收窄较为明显。此外,国有银行负债端存款占比高、而同业负债占比小,2023年受存款成本刚性、定期化因素影响,整体存款成本下降非常有限,相比较同业负债成本随市场资金利率波动更为灵活,这也导致了国有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不大。”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净息差下降更明显可能与其客户定位有关。”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分析称,特别是在资产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占据了相对更为优质的客户,在信贷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客户,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定价。同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非息收入创收能力更强,也有底气提供有竞争力的贷款定价。

为应对净息差收窄,目前银行已经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徐雯超梳理道:“我们看到银行一方面多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积极管控负债端成本,另一方面更加积极地优化资产端结构,同时以量补价保持规模增速来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从平安银行实践看,在负债端,该行主动优化负债结构,多次下调存款利率,持续引导负债成本下行。具体来看,一方面,该行扩展存款来源,夯实存款基础;另一方面,延续高成本长期限负债管控策略,缓解存款定期化的影响,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引导负债久期调整,根据流动性等需要补充同业资金,优化负债成本。

在资产端,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资产端收益率有所下降。一方面,平安银行持续加大对于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高新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重点培育经营优质客群。

拓宽多元发展渠道

银行净息差在2024年的影响还未消散。今年2月末,LPR再次进行了大幅度下调, 5年期以上LPR为3.95%,下调了25个基点。

民生银行(600016.SH)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5年期以上LPR大幅调降后,贷款利率加快下行,并将带动整体利率中枢下移。在此背景下,也将倒逼政策利率相应跟进,以实现各类利率之间的协同联动。

温彬表示,考虑到当前通胀整体低迷,实际利率仍处高位,不利于实体有效融资需求的修复,需要通过降息来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扩大融资需求,激发主体活力。

“由于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按揭需求仍然不足,包括信用卡、消费贷这些原本高收益品种的贷款需求有待观察,预计净息差仍将延续收窄的趋势。在价格方面,仍然有按揭重定价、潜在LPR下调带来的压力,叠加大型银行需要去支持城投化债,资产端收益率仍有下行压力。”徐雯超说。

杨海平建议,面对净息差收窄的情况,商业银行应该从四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两端的配置策略,稳定净息差,优化金融市场业务策略,同时依靠生息资产规模稳步扩张,增加利息净收入;二是进一步转变存款经营理念,推动费用驱动型存款、成本驱动型存款向结算驱动型、业务驱动型存款转型,重点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提升账户的活跃度,增加存款沉淀;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业务资质,稳妥提升资管业务、投行业务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挖掘非息收入潜力,促进非息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强化预算管理与成本费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面对2024年的局面,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表示,2024年将继续把“稳息差”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做好量价平衡,努力做到量适价好。方合英认为,稳息差不意味着息差不下降,而是尽量少降。银行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实际上是“让在息差上,利在资产质量上”,银行应重在负债端、兼顾资产端。

在李一帆看来,银行贷款规模增长的“以量补价”逻辑依然存在,助力营收增长。同时,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和资本市场回暖,银行将依托自身综合优势,进一步拓宽多元化发展渠道,发展包括理财、托管、基金代销、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通过非息收入保障营收的稳健性。在成本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银行将依托科技赋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成本端助力利润空间拓展,夯实可持续经营发展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基础。

不过,在杨海平看来,现阶段,净息差下行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从政策着力点看,下一步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也会考虑商业银行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商业银行也会提升净息差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李一帆认为,尽管净息差有所承压,但随着存款利率稳妥有序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进行定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压力,对稳定净息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预计未来净息差降幅逐步收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