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辨识遭滥用 盗脸风暴悄悄成形

大陆高铁,已经可以刷脸取代车票,直接进站。图为大陆旅客北京南站刷脸检票进站。(中新社

大陆央视最近报导一个令大陆消费者惊悚的事实,科勒卫浴宝马江苏剧院等20多家知名企业或机构在门店内安装人脸识别摄影机,在未经消费者知情情况下,窃取消费者人脸资讯,标注顾客第几次到店、男女年龄等资讯,从而进行行销分析。安装人脸识别摄影机,搜集消费者资讯,似乎成为了线下零售店公开的秘密

新浪科技旗下栏目创事记》追踪报导,若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不止是科勒卫浴们,市面上的很多知名品牌,比如KFC、喜茶、良品铺子、顺电,甚至是小米苹果线下门店等都曾安装过人脸识别摄影机。这意味着,在资讯化时代,消费者一方面享受着极为便捷的服务,一方面又成为了待宰的羔羊,在不知不觉间被窃取了人脸资讯。

知名企业 偷偷采集脸个资

分析认为,由于人脸与个人身分资讯绑定,一旦丢失人脸资讯,个人将面临难以想像后果。事实上,因为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普通人的人脸资讯在网路上裸奔,甚至因此滋生了一条人脸资讯倒卖黑色产业链

人脸资讯是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支付密码帐号密码等,由于使用者无法更改自己的人脸资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财产安全、隐私安全。企业合理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但必须在法律的边界内。

行销分析 大剌剌侵害隐私

这次央视曝光的科勒卫浴以及背后的整体方案提供商万店掌,首先是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了人脸资讯,且有了基本的比对,比如识别用户是第几次进店,至于后续有没有将人脸资讯和使用者的消费资讯、个人资讯匹配,甚至转卖给其他人,尚不可知。

采集和使用这些资讯的企业违反哪些法规?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指出,《民法典规定,使用者的个人资讯,包括生物识别资讯,而人脸识别是一个典型的生物识别资讯。在进门店的时候未经用户同意随意采集,并进行了相关处理,是典型的侵害使用者隐私权和个人资讯权的行为。

朱巍指出,人的行踪轨迹、身分识别资讯都是核心隐私,是敏感资讯,这些权益刑事法律中有具体的规定。如果商家把大量的人脸识别资讯搜集之后进行匹配,比如叫什么名字,来过店里几次,消费过多少钱的资讯转卖出去,就是典型的犯罪行为了。

未经授权 即可认定为非法

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圣指出,透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影机,获取公民个人资讯,只要其超越了公民个人相应授权和许可,即可认定为「非法」。这次事件中科勒卫浴门店就是未经授权获取了使用者的资讯。同时,「企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资讯后,如果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资讯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这些已经是明确的违法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资讯权。但是,让人担忧的是,人脸资讯泄露大多是发生在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可能追责都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