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经贸快步小跑 台湾没得意空间

(图/达志影像)

时序进入下半年,但经济、金融,甚至地缘政治一个接着一个的坏消息连绵不断,更糟糕的是几个大国的政治人物反反复复、慌张失措,让全球的政经局势益发显得诡谲难测,令人不安。

6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公开表示,对中国的课征关税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筹码」,不应轻言放弃。这明显与财政部长叶伦前阵子的谈话形成鲜明对比。叶伦认为关税已经伤害了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关税增加的90%成本都由美方承担,这才是让美国通货膨胀欲小不易的原因之一。戴琪与叶伦的歧见凸显的正是美国经济的内外交迫。

可是国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俄乌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但能源与粮食的飙升却让西方世界手忙脚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中国继续硬碰硬到底是不是聪明的方式?如果认真追究起来,今天所有的乱局确实祸起萧墙,就是中美对峙以及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可惜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见缩小反而扩大,这一方面反映在美国的物价上。另一部分,还让中美双方的撕咬愈演愈烈,7月1日,中国宣布国内三大航空公司将向欧洲的Airbus购买292架空客A320NEO飞机,这让美国Boeing遭到了重创。

这是典型的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美国怎么可能不紧张?除此之外,腹背受敌的全球化正在历经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塑过程。全球供应链曾经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赖以为生的纤维,西方制造业踏着全球化的巨浪在新兴市场找到了降低成本的万灵丹延续了自己的生命。

但过去5年,整个结构开始崩裂。首先就是中美贸易战的开打;然后疫情爆发加剧了特定商品的供不应求,还进一步限制了它们的生产和运输。俄乌战争雪上加霜,推升了大宗商品的价格飙升,并提醒了全球企业,地缘政治随时可以让一个市场对外封闭,并让其他市场间接受到破坏。

各国的政府决策者现在担心的是供应链的韧性,而不再是以往的效率优先。各国正在努力寻求着自力更生或建立自己的产业堡垒。这意味着保护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贸易的萎缩。而各个国家的企业更是被逼得走向垂直供应链建立的方向。

台湾怎么办?有人会说新情势对台湾肯定有利,因为台湾有护国神山。经过30年努力,台湾在全球高科技不可或缺的地位,已经是各国认证的事实。世界新局也使得西方主要国家不再忌讳北京,与台湾的互动持续升级。但在西方经济及科技的脱钩中,台湾的受害与受益程度其实一样高。如何控制损害、扩大利益,其实是台湾下世代经贸政策的重中之重。这些新局面的影响及尔后情势的研判,包含国内政治、两岸关系、科技发展、经贸规则及地缘冲突,早已经超越单一部会的能量,需要一些新的决策架构及方针来部署,我们不动,并不等于其他国家也在坐以待毙。

5月11日日本参议院通过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开始着手保障半导体和医药品等特定重要物资,并建立起核心基础设施的保护体系。日本甚至新设了「经济安保大臣」主导跨部会整合。另外,韩国也不落人后,5月21日,韩美首脑会谈约定「共建经济安保同盟」。5月23日,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进一步设立「经济安全工作小组」。旨在制定扩宽供应链、确保资源与配件供应稳定的方案,并将制定防止产业技术泄漏的对策。

如果RCEP与IPEF的加入前景不乐观,如果台湾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韩国已经开始快步小跑,2022年留给台湾洋洋得意的空间其实没有政府以为的那么大。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