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巨变领导.小步快跑

1987年6月12日,美国雷根总统站在象征凯旋布莱登堡门前,对着柏林围墙发表演说:「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这句震古铄今的伟大呼吁,反映了当时东欧无以为继的窘境、也预告了1989年共产国家发生系列性政治变动。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围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围墙,象征隔绝、压迫、战争与恐惧的崩解,东、西德1990年10月3日统一。讽刺的是,纪念柏林围墙倒塌30年的2019年,作家Tim Marshall写了一本畅销书Divided: 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中文书名「墙的时代」),拆墙钟摆正往筑墙方向回摆。

关税墙、科技墙、汇率墙等各种筑墙的走势,指向同一堵坚固营垒的本质差异:意识型态,亦即自由民主对极权专制、或资本主义对共产(或社会)主义。当然,21世纪的各种意识型态也迥异于十九世纪滥觞期或20世纪发展期,各种修正势必对这些理论架构提供了新的实践挑战

近来,台湾媒体针对「去美国化」提出受惠股的分析,无论是无法取得或真正落实自主创新(中国大陆胡温体制时期的创新主旋律),台积电、联发科、稳懋、立积、茂达这些公司都实质受惠于转单效应,逆向呼应笔者今年8月20日刊登于工商时报观念平台「从去中间化到去中国化产业发展」。求生存在这个阶段的需求远比求发展更加强劲,无论从全球化回摆的民族主义力度多强、墙筑得多高、去对方去得多彻底,生存下去的意图主导了企业决策的所有走向。

受到意识型态牵连的产业经济,大梦初醒般地理解环境扫瞄中的政治层面与社会层面并非聊备一格地与科技并列为分析架构。面对回流的强劲需求,台湾各县市经济发展局长均使出浑身解术争取产业园区的扩张,但更具挑战的施政工作在于技术人力与科技人才的短缺。保守的经营者往往是见招拆招,等到事情「真的」发生了再说,有的挑战可以用超高效率回应,旷日费时的资源储备则需要经营者以高瞻远瞩的能力及早预应(Proactive),人才储备与调度就属于这个领域。目前多数产业都面临老一辈技术人力即将退休,而新的生产模式尚未臻成熟的青黄不接时期,若加上回流的台商供应链的布局调整,台湾目前面临不仅是岛内产业人才之争,也即将面临国际布局时的干部短缺。

逢甲大学外语教学中心最近接获一家厂商的捐助,相关经费指定用途要聘用教授西班牙语专业师资,无意间透漏出厂商对于娴熟西班牙语人才的急迫需求。没错!西班牙语。自去年4月揭开序幕的美中贸易战,台湾过去倚重的出口区域中国市场占比逐步下降,而出口至美国市场节节攀升,虽然「地产地销」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白皮书中被揭示,但直到这两年全球贸易与投资架构巨变才出现显著的变化,显然「观望」并非台商的独家罩门

无论学语言或学专业,恐怕比起建厂房、做环评,耗费更多时日与心力,因此,在各种生命周期(包括产品、模式或产业生态)都在紧缩的时代,以因应(Reactive)策略对外部变局绝非上策。预应或因应的策略心态,源自于主事者的心态保守与否,其间的落差对日常管理影响程度已经够呛了,对中长程经营绩效的冲击更是深远!

经营者的眼光若锐利、深邃,不会忽略近三十年的全球化钟摆正朝修正的方向调整,但如何在掌握趋势后采取行动对应,将区分出领导力的优劣,也提高了经营者的淘汰速率。针对发展趋势进行碎片化的规划切割,并以较短执行期程的小型计划取代较无弹性的中长程规划,是当前策略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思考与执行的时间尺度太短,往往又沦为见树不见林的策略近视。竞争的压力不曾或轻、速度不曾或缓、内含不曾或简,经营者感知与解读盘根错节的外部经营变局,转译为有效的策略,以处理牵连甚广、并驾齐驱的企业既有流程与数位转型,值此剧变时代,小步快跑不失为一绝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