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台积电晶圆制造2.0 引领半导体合作新纪元

台积电「晶圆制造2.0」的提出,象征着晶圆代工产业版图的扩张与升级。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积电近期提出了「晶圆制造2.0」架构,这一新构想重新定义了晶圆产业,象征着半导体行业迈入新里程碑。该架构不仅包含传统的晶圆封装、测试和光罩等制程,还进一步涵盖整合元件制造,展示出台积电的策略转型。此举将台积电推上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地位,宣告进入一个新纪元,使其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难以撼动。

■扩展产业版图,预防反垄断风险

「晶圆制造2.0」的提出,象征着晶圆代工产业版图的扩张与升级。这一新架构加强了对专业封测代工厂和光罩业者的支援,不仅使晶圆制造版图更加完整,也提前应对了全球反垄断和晶片关税等潜在风险。根据新的计算标准,纳入封测和光罩后,台积电2023年晶圆代工业务市占率下降至28%。

台积电将继续专注最先进的后段技术,协助客户开发前瞻性产品。这一新架构的推出,不仅提升台积电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巩固其在半导体产业的领导地位,为晶圆制造产业的发展指引了具体方向和目标。此外,台积电积极与辉达(NVIDIA)、艾司摩尔(ASML)和新思科技(Synopsys)等厂商合作,组成世界一流联盟。如今,台积电再次提出「晶圆制造2.0」蓝图,其目的在建构一个具竞争力的半导体生态系,建立一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与国际分工

日前,美国前总统川普声称台湾夺走了美国大部分的晶片产业,并主张台湾应支付更多保护费。此言论不仅误解了半导体产业的复杂发展历程,也错误解读了全球产业分工的现实。

根据陈添枝教授的研究,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源于1947年,当时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发出第一个电晶体。1958年,德州仪器和快捷半导体分别制造出第一个积体电路,开启了积体电路时代。随后,欧洲和亚洲的高收入国家厂商,如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意法半导体、荷兰的飞利浦以及日本东芝等企业纷纷加入。1980年代中期,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竞争引起全球关注,也为韩国和台湾带来发展机遇,使其在1990年代崛起为主要半导体制造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进入此领域,近年成为全球重要供应商之一。然而,2018年爆发的美中贸易及科技战争,掀起第二波半导体竞争浪潮,进一步影响全球产业布局。

川普的言论忽视了这一历史背景,无视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事实上,美国企业在高端晶片设计和终端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台湾等其他国家则承担了更多制造和封装等相对低成本的制程。这种全球分工模式既是基于成本考量的结果,也是技术和效率的必然选择。简单描述美国制造业外移为「抢走美国人工作」,虽能煽动民粹情绪,但完全脱离事实。

■生态系合作的重要性

现今企业竞争已由个体竞争升级至价值链及生态系竞争层面。生态系商业竞争概念由商业战略家詹姆斯·F·摩尔(James F. Moore)于1993年提出,他在《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首次引入「商业生态系」概念,强调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在动态生态系统中共同创造价值。

「A-Team」模式是台湾生态系合作成功典范,以巨大与美利达两大自行车领导厂商为核心,结合第一阶与第二阶供应商,互相开放学习,共同塑造优良产业环境,创造产业翻转奇迹,使台湾成为全球高级自行车生产供应与研发重镇。

台积电的「晶圆制造2.0」策略展示了其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并强调半导体生态系统合作的重要性。全球经济与产业高度互联互赖,促使各国更需合作共赢。台积电的策略转型为全球半导体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彰显了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