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台湾必须重建科技领导力

张忠谋说得有理,Intel近年来被对手AMD超越,2020年搞技术的Gelsinger从搞财务的前任CEO Bob Swan手中接任最高执行长,立刻进行改造转型:技术提升及新产业领域的开发(如 Edge computing 、人工智能等),展现了旺盛的企图心。但台湾高科技企业的执行长也多是技术背景,但为何不能像Intel一般进行大规模的企业转型呢?

智能分布经济的兴起,弄得满天「黑天鹅」乱飞,搞得「白天鹅」不好意思飞了。在此满目机会、技术创新导向的趋势下,台湾的机会那里?除了技术升级或经营模式转型外,还有什么其他策略可用?而条件又是什么?

其实技术知识是有层级、有类别的。现代高科技产业始于个人电脑的萌发期(约在1990年左右),大都是战后军工复合体及工业时代的研发制造,技术知识内涵除了牛顿力学外,也有传统的电子学与古典量子力学,此类技术发展比较成熟,靠的是规模、成本优势、组织管理等。工业4.0、云端计算及智能技术的到来,深化了供需端知识对等(约2013年),网路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崭新的商业模式,而网络优势、智能创新algorithmic manipulations、切面化弹性市场运作、分布式专业化及客制化等条件取代了第一代资讯时代的经营模式。这两代资讯产业的经营模式,除了个别企业研发与系统整合能力不同以外,跨领域产业链的结盟也能成为技术的重要来源,对新创技术的评断仍需具有专业科技知识及领导力始能完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web3.0的快速兴起普及(约2020年),使得新兴商业模式及竞争力加速移转,在全球经济由globalism转变成区域分布式nationalism,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成为近在眉睫的任务。

在诸多技术选项中,基建、节能双耗及碳排放管理、新兴材料(半导体、电池、稀土永磁及高温超导、量子材料等)、先进技术与设备(神经网路及智能、区块链应用、半导体设备、医疗健康设备、智能电网设备等)、跨领域技术整合等重点选项。技术升级可以带动产业转型,但坊间技术评估报导品质良莠不齐,有些甚至虚浮夸大,企业也不具足够的科技能量与实力掌握最新的技术趋势与脉动,错失转型的契机。

在台湾的技术系统中,虽然部分企业也重视研发投资,但政府仍是主要推手。多年来,由于朝野研发投入的不足,加上教育体系不接地气及产学产学合作成效不足的问题,模仿、改善先进、碎片式创新为主要模式,而系统设计、跨领域前瞻创新始终难以开展。

在全球智能化、分布式经济体系中,跨领域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不可回避的选项,但政府满朝法律人,民间企业也没有能力、人力及财力从事长期布局前瞻性的研发,重塑科技领导力是朝野都必须正视的课题。台湾资源太小,不足以开发全方位的技术升级,策略性的选择关键项目是个可行的方法,围绕在「护国神山」半导体及周边技术升级似乎是现阶段最实际的选项,强化技术系统、建设知识服务体系以提升扩散机制、积极且务实的进行研发专才及工程人员的培育也应该是技术转型的关键配套工作。「创新转型、产业转身」是个严肃的课题,朝野不可随意轻忽这个课题的急迫性与重要性,需要专业的领导力leadership及长期规划布局才能竟其功,希望尽快能真正见到这个愿景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