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建立合乎「绿色金融科技」的碳交易所

由于交易资料无法窜改,碳交易所可用区块链来进行交易,保有完整交易流程资料,便可解决碳权重复使用情形。图/摘自Pixabay

台湾碳权交易所在8月成立后,目前正紧锣密鼓的筹划未来如何营运,在此期许未来的碳交易所能善用新观念与新技术,解决目前碳交易常被诟病的问题,成为一个合乎「绿金融科技(Green FinTech)」的交易所。

■碳权交易所的挑战

根据台湾「气候变迁因应法」与国际ESG发展趋势,台湾企业有以下三个时机需要碳权交易服务:1、企业新设或扩厂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时,需进行增量抵换;2、未来碳费开征或实施排放交易后,企业想以国外碳权抵减碳费或是超额排放量;3、企业想自愿性进行碳中和或净零宣告。

而台湾碳权交易所被赋予满足企业这三大需求的责任是相当巨大的,也充满挑战,因为国际上没有同时满足这三大任务的碳交易所,可供我们模仿参考。

也许引进国外碳权的比重不是很大,但如何引进将是一件大工程,也将成为众所瞩目的议题。无可讳言地,目前国际自愿性碳权来源复杂,良莠不齐,甚至连风评不错机构所核发的碳权,都被质疑夸大不实,沦为漂绿工具。此外,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台湾碳权交易所势必要引进数个碳权开发案的碳权。但问题来了,国际上碳权在初级交易上,其价格往往反映其开发成本,因此每个开发案的碳权价格差异悬殊,每吨价格从几十元美元到几毛钱美元都有。那么这些碳权在台湾要如何出售?如何定价?

■碳权代币化(Tokenization)

碳权交易所若只是将这些碳权原样转卖,那么每个企业只会竞相购买最便宜的,那么比较贵的碳权将乏人问津,即使它是很优质的碳权。例如有些碳权除了有减碳外,还标榜是符合几项SDG目标,成本与价格也较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引进一篮子的优质碳权,再将其重新打包定价,避免届时企业只抢便宜碳权情况发生。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明确与简便行政。

由于气候变迁因应法第27条规定,国外碳权须经主管机关认可后才能进行碳费之扣除。因此未来若由环境部筛选认可一篮子的碳权,再由碳交易所打包定价,那么企业就不用自己在国外找碳权,再拿来给环境部审查,整个流程将简便多了。并且打包后以代币的方式在区链上交易,更可解决碳权重复使用的问题。

为了确保碳权的廉洁性,每个碳权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一鱼两吃,但国际上自愿性碳权体系复杂,缺乏一个具指标性的交易平台来防止碳权重复使用。根据统计在2019年与2020年,全球自愿性碳权核发量分别为1.38亿吨与1.81亿吨,但只注销掉7,000万吨与9,500万吨。两者差距如此巨大的原因,除了碳权需求不足外,重复使用应该也是原因之一。有些企业只买一份碳权,宣称自己碳中和后没将此碳权注销,而是转卖给他人,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漂绿。

■应在区块链交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碳交易所可用区块链来进行交易。由于交易资料无法窜改,大家都保有完整交易流程资料,便可解决碳权重复使用情形。要使用碳权抵减碳费的企业,必须拿到交易所的注销证明,才能跟环境部申请碳费抵减。在此提醒一下,不是只有区块链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将碳权代币化,并在区块链上交易确实是新的趋势。

例如新加坡的AirCarbon Exchange(ACX)与Climate Impact X两个交易所,都是将各式各样不同来源的碳权,依其性质打包成几个不同代币,以利使用者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再利用分散式帐本技术(DLT),以期提高交易效率与透明性,期望能做到即时的(T-0)交易与清算。再如Toucan Protocol,它将碳权加密货币化,让这些碳权「可程式化(programmable)」,例如一旦注销后便不可再交易,以解决碳权重复使用的情形。若没利用这项技术,届时环境部可能就要用许多人力去比对那些想抵减碳费的碳权有无重复使用。

由于台湾的碳权交易所肩负的政策责任,远超乎国际碳交易所,因此需要更周延的考虑。不用急于一时上路,根基打稳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