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从脸书Libra看金融业与大型科技公司的护城河之战

图/路透

最近脸书公布加密通货Libra计划,宣称将透过该全球数位货币来改变全球金融体系,引起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阿里巴巴、亚马逊、脸书、谷歌和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挥军金融服务,金融业已经面临与大型科技公司的护城河之战。在这场战役里,大型科技公司的盘算是什么?影响为何?金融业如何应变?

大型科技公司挥军金融 意在取代银行?

目前大型科技公司涉及的金融服务,已经涵盖支付、贷款、理财商品,不过最震撼的,莫过于脸书的加密货币Libra计划,部分媒体对于大型科技公司开始跨界推出「杀手级」的金融服务,直接断言这样的跨界可能会取代银行,这样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毕竟金融业的业态有其广度与深度,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均受到高度监管与法规约束,这些麻烦事,不见得会是追求创新的科技公司想碰触的。

大型科技公司跨足金融服务的目的,意在扩大业务与市占率,而因为各自的利基点不同,切入金融服务的角度也不同,就微软、苹果、谷歌这一类以应用程式、数据为中心的科技公司而言,是以云端运算、数据分析等资讯科技作为其跨界金融服务的主要营运领域,而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巨头,则是着重在如何可以透过金融服务提升无缝接轨的使用者体验,继而进一步运用沈淀的资讯提供风险管理以及营运资本活化等解决方案。

科技降低金融门槛、提高便利、效率与透明度

不可讳言,大型科技公司参与金融服务确实促成金融服务出现改变,至少为消费者带来以下好处:门槛变低、效率提高、透明度增加、便利性提高。许多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的监管机构均肯定大型科技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公司降低金融服务障碍,同时乐于配合提出政策与修法,让民众享有更便利的金融环境。

拥有百年根基的金融业面对此一趋势,也大手笔投资金融科技与推出更便民的金融服务,推升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让金融科技公司能提供给消费者新产品、新服务。从最终结果观察,消费者无疑是最大赢家。

金融与科技的护城河之战 就是消费者信任战

金融业与大型科技公司的这场战役,说穿了,就是争取消费者「信任」的争霸战。「信任」正是发展金融服务的护城河。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后,金融业形象跌到谷底,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交易长久的资讯不对称以及资讯不透明,使得消费者甚或整个金融体系承受了许多看不清的风险,大型科技公司与金融科技业者趁机崛起,进军金融服务。

大量的资讯在各式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网站、金融科技提供者累积的结果,也使得「透明」成了话题, 向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呼吁全球主管机关,需要修改法规以因应「主要数位平台」例如电商网站和社群媒体,所引发的竞争和资料保护问题。而美国参议院议员提出的「Dashboard」草案(Designing Accounting Safeguards to Help Broaden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s on Data Act」,打算要求每月活跃用户多于1亿人、搜集用户网路资料的公司,必须公开所搜集的用户资料以及如何被使用等资料。显示各界皆开始关注消费者的资讯资产如何可以在科技主导的各式服务中获得对等的保护。

金融+科技 开创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机会

显而易见的是,金融加科技已经是个趋势,而单纯从科技看金融与单纯只有金融,都有其短处,选择合作将会是金融服务业的下一章。我们基于二点看法认为合作将利多于弊:一,科技已经让金融服务业态变得不同,以libra为例,它让人们跟「货币」的距离变远了,却让「支付」变得便利而简单,代表即便最终的偿付工具还是货币,却不是非有银行才能买东西。二,金融业碍于业务特性,现实上是无法掌握所有交易资讯与消费内容,亦难像脸书、谷歌等与民众有高度黏着度,拥有上亿用户,透过合作能让金融业除了有机会为没有银行帐户的民众提供金融服务外,也可以让服务更加贴近使用者需求,带来更多业务机会。

Libra面临的挑战是有多少消费者将会真实信任这个虚拟货币,使其大量被使用并流通,就如同银行最大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日常金融服务渐渐可以脱离银行而存在,与其将大型科技公司视为威胁,当成伙伴携手合作,更有机会为金融业、消费者创造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