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基层金融不一样的永续之路

回顾我国基层金融发展历程,虽说农渔会早期曾爆发多起超贷违法争议,但自2004年农金局成立后,存放款、获利稳定成长之同时,资产品质也有显著改善。根据农业金融局截至今年上半年之统计,国内农渔会信用部共有311家,资产总额已逾新台币2.4兆。农渔会信用部除了提供各项贷款,协助农渔民顺利筹措资金之外,长久以来也善尽其社会责任,譬如在疫情肆虐期间配合政府纾困措施,守护农渔民生计。

然而,值此ESG蔚为潮流之际,基层金融在永续领域的努力,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似乎较不为社会大众所知悉。毕竟农渔会所掌握的资源,本就不如银行丰裕,永续成果若以数量衡量自然难以匹敌。甚至若将农渔会与日前筹组的先行者联盟相比,两者的差距恐更显悬殊,要知道该些先行者不但ESG做得好,除元大商银以外,其余任何一家先行者银行的资产总额,都大于全国农渔会信用部的总和2.4兆;若比较据点数,五大先行者的分行数总计786家,也是农渔会311家的两倍有余。

另一方面,基层金融机构跟商业银行,因客户属性不同,永续策略的方向也就有所差异。农渔会的客户几乎全是基层农渔民,而我国农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还不到1.5%,在这个强调净零转型的年代,其减碳成效当然不容易被凸显。反之,国银授信客户以制造业为最大宗,当中不乏诸多碳排大户,是以现阶段永续金融推展重点,乃至于绿色金融行动方案3.0的核心,皆期盼金融业者能做好盘查、验证工作,详实地掌握投融资部位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据以鼓励客户有效地减碳。

尽管如此,并不代表基层金融响应ESG趋势毫无优势,坦白说,国银分支八成以上座落在六都,且仍有50多个乡镇没有银行。而在该些偏乡区域,往往得仰赖农渔会信用部满足其对金融服务之需求,长久以来,更跟当地民众建立起紧密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农渔会的服务早已跨越了金融范畴,当中更隐含着在地扶植、弱势关怀精神,不仅与联合国永续目标SDGs不谋而合,也跟大型金融集团的永续发展逐渐形成了迥异之样貌。

例如各方皆已熟知的农业保险推广,抑或是针对青年返乡从农创业推出优惠贷款,希冀能为农业创新及地方创生,引入资金活水,进而活络农村经济;又像是辅导农渔民参与履历验证、有机认证、产销媒合平台等制度,则可视为农渔会贯彻责任消费及生产的实际作为。甚或如近期力推的绿色照顾,将农渔会资源运用于营造友善高龄的生活环境,使之能提升在地长者的健康福祉,并落实照护农渔民之初衷。

至于各界关注的减碳课题,基层金融的绩效或许无法跟大型金融机构比拟,但也不是对于净零排放就全无贡献。事实上为呼应能源转型,由农委会偕同农业金库所推出的绿能贷款专案,就是透过农渔会信用部办理。其实不论是在农地或鱼塭种电,抑或是外海的离岸风场开发,农渔民对于是否冲击生态可能尚存疑虑,农渔会若能妥善扮演沟通桥梁,应当有助于再生能源的加速推动,从而促成净零目标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