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非典型选举的启示

(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选民在过去短短两个月内,经历了三个非典型的「选举」,包括未合并任何选举的公民投票、台中市区域立委补选及台北市区域立委罢免。这三场「非典选举」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公投。公投本来是希望透过直接民主的方式以弥补代议政治的不足。不过,现实上我们看到的是民众参与低落,公投结果的代表性不足,最后沦为政党动员的操兵演练,过程与结果其实和过去「鸟笼公投」时代相去不远。

由于多数民众对于「投事」的选举仍提不起太大兴趣,未来除非是透过认同动员,不然希冀藉公投让民众理性思考政策良窳并做出决断,显然是缘木求鱼。

其次是中二选区立委补选,我们看到派系力量终究不敌政党优势。面对人口流动,传统派系组织已不足以动员足够的选票,赢得单一选区的立委选举。颜宽恒二连败代表的不是派系组织票完全没用,只是派系已不再是获胜的充分条件。

至于在地性的选民服务究竟重不重要?到目前为止,民调依旧显示有超过6成的民众认为,选民服务是立委最重要的职责。只是,好的在地服务或许不足以赢得选举,但缺乏选民服务却很可能坏事。包括陈柏惟及林昶佐的罢免理由,都是从被指谪选民服务不佳、在选区看不到人开始。对于区域立委来说,选民服务与中央问政绝不可偏废,选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在。

最后是有关林昶佐的罢免,再次凸显「侧翼的哀歌」。自从罢免门槛下修后,除了韩国瑜的高雄市长罢免案外,被发动罢免的对象几乎都是与民进党意识形态较为接近的小党、无党,或至少原本是从小党发迹,后来才转而投靠民进党者(譬如王浩宇)。

这些地方议员或立委往往在议事运作上配合民进党,且为了凸显小党或个人形象,行事作风往往比民进党还激进,自然较易成为国民党及相关公民团体的箭靶。毕竟针对这些小(无)党侧翼发动罢免,将使得被罢免者除了面对外部攻击外,还得面临来自同一阵营,即民进党内有志于日后竞逐这一席次者的竞争压力。单一选区的小党立委在不易维持同一阵营内的团结度,且目前罢免门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大党「狙击」的对象。

这次林昶佐惊险过关,很大的原因是罢免方不团结,但只要制度不改,作为侧翼的小党或者无党立委仍将如坐针毡,这也相对压缩了小党的参政空间。

总之,这三场非典型选举或许不能当作是即将到来的地方选举前哨战,但结果终究影响蓝绿阵营的士气,及对于未来选战攻防策略的部署与想像。绿营以政党为核心、以「抗中保台」为价值的选战策略显然奏效,至少凸显了由上而下的动员能力。

蓝营目前的政党实力明显不足,未来地方选举势必需要回归到以候选人为中心、以现任者政绩为主调的选战策略,才有机会守住地方的优势。(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研究员暨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