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上)英國古今宮廷劇,C for The Crown

不论在戏里戏外,英国皇室的诸多发展与《王冠》的剧情究竟有多少出入,常让人雾里看花。不过相比起其他历史改编影集,《王冠》为何受欢迎,其特别之处又是什么?图为2018年哈利王子与梅根的婚礼。 图/路透社

「所以...哈利、梅根你们到底看《王冠》了没?」

哈利王子和他的妻子梅根宣布退出王室公务、在节目中受访时,免不了被问到「你们看过《王冠》吗?」就连哈梅二人宣布与Netflix签约时,也有乡民戏称两人可以去演《王冠》第十季,曾是演员的梅根亦可亲身上阵,连试镜都不用。戏里戏外,英国皇室的诸多发展,与编剧Peter Morgan笔下的剧情,究竟有多少出入,常让人有如雾里看花。

在2016年11月首播,由Netflix自制的《王冠》现已播出四季共40集,计划以六季60集的长度,横跨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二世的统治时期。第一季从女王登基前与菲利浦王子成婚开始,结束于1957年,而第六季将结束于新世纪之交。从二次大战后的英国,一直到千禧年,《王冠》描绘的事件不仅是深宫内院的家事,还有英国的国事和国际政治间的纵横交错。

女王与各个首相及各国元首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皆反映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角色变化。20世纪后期的重大事件如苏伊士运河危机、甘迺迪遭到暗杀、登陆月球等,也在影集中多所描绘。除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外,王室成员的私人生活及对话,以及爱情故事,是否完全忠于真相,也常是观众在网路上提问、搜寻的条目。或许为了戏剧效果,或是剧情上的对仗,夸大和事件情节时空错置的部分也常在《王冠》中发生。例如,第四季中,剧情安排柴契尔夫人之子失踪与福克兰战役时间重叠,并非事实。

网路上不仅常有观众询问某项情节是否为真,连英国文化部大臣Oliver Dowden都出来呼吁剧组需加注剧情并非纯粹真实的警语,唯恐整个世代的观众将《王冠》剧情当成真实历史而深信不疑。对于此事,网飞已作出回应,认为并无此必要。历史小说和影集屡屡可见,是文学和影视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种类。尽管故事并非全然「纯属虚构」,却也很少听说需要加注警语的作品。《王冠》究竟有什么特别?

《王冠》游走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右图为剧中饰演女王的Olivia Coleman。在1981年的骑马游行中,当时一名男生朝女王发射空包弹,女王虽受到惊吓,但其临危不乱的表现后来广受赞赏。 图/《王冠》剧照

考据皇宫贵族的历史,并且化入虚构元素,进而成为文学和戏剧上的创作,在英国并不是新鲜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除了为人熟知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之外,更有许多描绘英国历史的作品。在莎士比亚笔下,权力的递嬗与王朝的更迭,都是吸引人的题材。再加上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创意产业加持,君王故事的千年传统总是能有全新感受。

2013年,莎士比亚环球剧场走出剧场,将亨利六世三部曲搬到玫瑰战争的发生地演出;2016年,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了纪念莎翁逝世四百年,推出King and Country: Shakespeare’s Great Cycle of Kings 制作,一次将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集、亨利五世等故事搬上舞台。

除此之外,还有丹玛仓库剧院以全女性演员方式演出作品,如Harriet Walter的全女版《亨利四世》等,都让这些故事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在剧场之外,电视演出也不遑多让,BBC曾经制播的《虚妄之冠》(The Hollow Crown)集结Ben Whishaw、Benedict Cumberbatch、Tom Hiddleston等知名演员,颇受好评。

在英国,考据皇宫贵族的历史并且化入虚构元素,进而成为文学和戏剧上的创作,并非新鲜事。图为班维萧在《虚妄之冠》中饰演理查二世,演绎自我感觉良好、深信自身权力来自上帝的君王。 图/《虚妄之冠》剧照

图为饰演亨利五世的汤姆·希德斯顿,纪录亨利五世如何率领士兵,以以寡敌众的方式拿下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 图/《虚妄之冠》剧照

以《新世纪福尔摩斯》闻名的班乃迪克·康柏拜区出演《虚妄之冠》第二季的理查三世,演绎玫瑰战争。 巧合的是,班乃迪克·康柏拜区也是理查三世远方表亲的后裔。 图/《虚妄之冠》剧照

近年来的著名的历史影集,还包括文学作品改编,Hilary Mantel的《狼厅》讲述Thomas Cromwell在宫廷中崛起,以及对亨利八世及安博林的婚姻中扮演的角色。另外还有Philippa Gregory以英国首位平民皇后Elizabeth Woodville与爱德华四世的婚姻为题所写作的《白皇后》历史小说,亦改编为影集,一窥玫瑰战争中的权力斗争,以及与白皇后、伦敦塔中消失的王子们有关的传说。

在电影的例子更不胜枚举,英国历史中的维多利亚女王、童贞皇后伊丽莎白一世、乔治六世的口吃等等,都是著名大片的题材。就连在《王冠》中饰演伊丽莎白女王的Olivia Coleman,不久前才因为在《真宠》中饰演安妮女王,获得奥斯卡的肯定。

对于历史题材改编固然是长久以来的趋势,但观众对于温莎皇室的兴趣,似乎比其他王朝还要来得更多。温莎王朝的影响力,不仅来自帝国遗绪和大英国协各国。随着广播电视、24小时新闻媒体的兴起,皇室众人也让他们的的一举一动,透过最新的传播科技,传送到全球观众家中。

近年来的著名的历史影集,还包括文学作品改编,Hilary Mantel的《狼厅》讲述Thomas Cromwell在宫廷中崛起,以及对亨利八世及安博林的婚姻中扮演的角色。另外还有Philippa Gregory以英国首位平民皇后Elizabeth Woodville与爱德华四世的婚姻为题所写作的《白皇后》 图/维基共享

同为历史改编影集,相比起对历史有一定考究的《王冠》,于2007年首播的《都铎王朝》虽然因为其大洒狗血的剧情——讲述亨利八世的政治野心,以及周旋在不同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受到市场欢迎,但其历史改编的评价却很低。 图/《都铎王朝》剧照

另一方面,尽管历史剧存在已久,剧作家演出当朝君王的故事,应是20世纪晚期才开始的风潮。

其一原因是王室意图转型,往更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了,尤其如王室纪录片的拍摄,让人一窥王室成员的家庭生活;其二则是戏剧审查制的松绑:英国自16世纪起就有戏剧审查制度,甚至在1737年立法由皇室的宫务大臣(Lord Chamberlain)掌握否决新剧演出,或是禁止更改既有剧本的权力。无法从宫务大臣手上得到准演证的作品,也就无法问世。直到1968年的剧场法案(Theatres Act 1968),才在剧场界人士的努力下,废除了剧场中的准演证制度。

于此也才有让许多以现今皇室为背景的作品,得以有机会问世。在那些行礼如仪的公开亮相背后,无论是小说家或编剧,还是狗仔队,都对那些不在镁光灯下的私人生活,甚至他们的想法嗜好多所好奇。

信手拈来,如Alan Bennett的小说《非典型读者》(The Uncommon Reader),或是Mike Bartlett想像查尔斯即位后的舞台剧《查理三世》(Charles III),都投射了创作者对于皇室成员的想像——尤其《查理三世》,正是想像女王逝世后,查尔斯即位引爆民怨、甚至触动共和派「逼宫」的英国政治——很难想像如此甘冒大不讳的作品,若是在审查制度下,如何能从宫务大臣中取得准演证?

「小心你的刀子?」图为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在2015年出访澳洲的行程,刚好拍摄到当时面露笑容的卡米拉手持一把锋利的刀,看着眼前似乎受到惊吓的查尔斯王子。 图/路透社

虽然对于创作的态度较为开放,对于皇室当事人的尊重,也影响了创作者的决定。在2011年上映、获得奥斯卡奖肯定的《王者之声:宣战时刻》,剧作家David Seidler童年也受口吃所苦,而受到乔治六世克服的故事启发,最后也克服口吃,所以成年后他才一直想写乔治六世的故事。

1981年,Seider与故事中的治疗师Lionel Logue之子Valentine Logue联系后,Valentine Logue虽然愿意让他看父亲的治疗笔记,仍认为应当要得到王母太后(The Queen Mother)的书面同意后再进行。然而王母太后回复:因为这些回忆想起来仍旧痛苦,希望Seider在她过世后,再将这些故事公诸于世。编剧Seider选择尊重王母太后的心意,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直到2005年王母太后辞世才正式着手进行。

民主与社会的转型,也影响了大众文化对皇室的态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皇室,在英国批评君王,并不会像在泰国一样入罪;然而,重视传统的英国皇室,依然有着童话故事的色彩。比起作风平民的挪威皇室,英国皇室与民众则更有距离感,也更多仪礼规范。甚至,我们也不曾看过其他国家的皇室,会像温莎皇室那样,为英国带来广大的纪念品商机,每逢皇室婚礼、皇室宝宝诞生,便有茶巾、面具、饼干盒等商品可以购买。可以说,温莎皇室本身就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

▎下篇接续:《莎士比亚会怎么编《王冠》(下)女王「非御用编剧」,C for The Crown》

▎下篇接续:

英国皇室与民众虽有距离感,也更多仪礼规范,但我们也不曾看过其他国家的皇室会像温莎皇室那样,为英国带来广大的纪念品商机。 图/法新社

但商品化不一定总能美化王室的形象...。图为威廉王子21岁生日时,皇家铸币厂为他发行的限定版纪念金币。 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