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此后》在伤痕之后

文/鲨鱼

面对这瞬间天灾造成的生命伤痕,拍与被拍者都需要提起莫大勇气,才能一同回顾,然而从什么观点?什么画面?什么情感去呈现?都不件易事,但陈文彬导演透过淳朴的手法细细演绎出令人动容记录叙事。

纪录片《此后》。(图/兔草电影公司提供)

所谓淳朴的记录手法,在于导演并不迫切的要讲述什么深切的人生道理社会政治批判等的意念影片中虽然不断透过主角翁瑞琪回忆天灾发生前与家人的种种生活相处关系,一路从出生、成长到成家,但导演却不使用大量的资料画面作为插入说明,仅限于翁瑞琪翻出的老照片而已。因为许多纪录片为达到事件说明(解释)功能,会引用许多文件资料或档案影像等,来辅佐人物的说明,让观者第一时间得以进入状况

但导演就只是让翁瑞琪自己慢慢的回忆并讲述,完全不做任何干扰,营造受访者仿佛就坐在我们一旁聊起那段过往。甚至片中出现的其他被摄人物,也不见人物介绍的字幕,而是透过被摄者的讲述以及互动关系,来了解他们彼此的亲属关系。许多纪录片惯用的手法:字卡画外音、资料画面、人物访谈,陈文彬都尽量舍弃或减少,而是把主述者的声音权利还给当事人,这就深刻表现出某种此时此刻当下记忆痕迹

魏德圣力挺陈文彬电影《此后》。(图/兔草电影提供)

与其说这是一部要表现翁瑞琪,对逝去亲人哀戚情感与无尽追忆,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展现不同的生命视野。没错,影片确实捕捉到不少翁瑞琪哽咽的回忆着过往天伦之乐,那瞬间失去至亲的苦痛,是难以安慰的痛。以及相当多的宗教祭祀仪式,一次次都表现出,在世者透过宗教力量来自我疗伤。但导演也很多方面在捕捉翁瑞琪在这伤痕过后,是如何重组家庭,又如何与过世妻子父母互动,这部分的细腻诠释,更增添了影片的层次,如果把影片分为两个层面,『回忆』等同逝去亲人的哀戚,『现实』则是重新对生命的肯定与认识,如同翁瑞琪与妻子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若以此延伸,片头的黑画面放置一段强烈的心跳声,似乎表征面对天灾的惊恐,直到片中才知晓这心跳是来自腹中婴儿,是一股希望与诞生的震动

翁瑞琪与亡妻父母的互动,有意无意体现出一种幸福论的哲学价值。人与人互动的情感关系(家庭关系),并非绝对建立在血缘姻亲关系上,即便上一任妻子已离世,但翁瑞琪再婚后仍与他们保持联系,甚至带他们旅游,翁瑞琪的现任

子阿露也直接称呼他们为『爸妈』,让女儿(与翁瑞琪所生)叫他们『外公外婆』,虽然华人社会对家族血缘关系相当看重,但有时人与人之间彼此相处的关怀与扶持,可以是更胜于先天的血缘。甚至是把对方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来追求。

当我们遇到一些无法预期的意外,经常会讲『人生无常』,但所谓的无常是来自佛家观念,对于修佛之人而言,真正的无常是必须体认到人生在世每分每秒都是无常。乍然看来似乎有种自怨自哀的消极,但其实应该是是一种对生命的省思与拥抱。生命的剧变似乎让翁瑞琪有了这样的体认,在经历过生命最残酷的试炼后,让他再度拥抱自我生命价值。

▲纪录片《此后》。(图/兔草电影公司提供)

许多传播媒体,在面对这种灾难性题材,往往热衷于呈现幸存者的悲哀,或崩溃痛哭的情感,追逐可见的煽情效果。陈文彬导演的视野早已超前许多,他更关注的是幸存者重新看待自我、看待土地、看待他人的心境与方式。前者只能猎奇或是瞬间的震撼,但后者的细微观察与累积,却可以感动受众,并回头检视自我。

仿佛这拍摄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疗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