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汉代狗墓葬 还有陶俑陪葬
大陆社科院考古专家在西安市阎良区的栎阳遗址,发现一座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的宠物小狗墓,这些小狗长眠在一段灰陶水管内,甚至还有陪葬陶俑,看得出来它们是狗主人生前的最爱。也是首见的狗墓葬形式。
这次发现的小狗墓,墓口长0.76公尺、宽0.64公尺、深0.4公尺,埋葬器具是一段完整且两端无堵挡物的灰陶水管。这只骨架完整的小狗,头向西侧身安放、腿骨稍弯屈,长34公分。让考古工作者感到意外的是,在狗尾和腿骨后方发现了31个小陶俑。陶俑头呈三角形,面部不清,身体瘦长,穿着小喇叭口裙,最高在10-11公分之间。
由于这座墓周围并未发现其他墓葬,所以专家推断是一座专门埋葬小狗的独立墓葬。从现有资料看,给小狗修建墓葬并且陪葬小陶俑的内容,在秦汉考古中尚属首次,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墓葬形式。
文献记载,秦献公2年,将都城从雍(今陕西凤翔)迁到栎阳。在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前,秦国在栎阳发生了如商鞅变法等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并以此为基地陆续夺得河西之地。
刘邦入驻关中到正式定都长安期间,栎阳则起了「临时首都」的作用。考古工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这块区域进行考古,发现了丰富的秦汉两代遗存,小狗墓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见证当年栎阳城的繁盛。
早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也有11只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显示当时的人和狗就有了亲密而特殊的关系。
近年来,大陆动物考古学家对多个遗址出土的犬骨展开线粒体DNA分析,证实各地的狗都各有特色。已成功分析出的山西、青海、河南和新疆地区的古代家犬样本,证明这些狗并不会相互交往,反而是经过数千年后,大陆本土形成更多不同狗的群体,也让狗世界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