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落幕:冷静下来的影市,热情不减的影迷
深水娱6月24日报道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20日正式闭幕,在刚刚过去的一月里,作为东道主的上海,迎来送往,人潮如织。
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寄予了多方厚望的上影节,依然能明显感受到疫情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从今年电影节现场和社交网络声量来看,热闹程度都不如从前。各种活动规模缩减,各家影企举办发布会的频次也不算高,与往年相比稍显清冷。
例如,相比2018年上影节期间,万达、华谊、乐创文娱、腾讯、大地、耳东等影视公司累计公布了约200部片单的盛况,今年,仅有万达影业、坏猴子影业、北京精彩等少数几家影企举办了片单发布会。
影视公司们的风格也都变得更加稳健,曾经的“画大饼”传统消失,敢公布的都是已有规划甚至已经开拍的项目,未成形的都秘而不宣,片单数量大大减少。
冷静下来的电影市场,伴随着上海绵延半月的梅雨天气,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影迷和从业者们。
本站娱乐全程参与了本届电影节,10天的密集行程后,我们试图以此文来复盘总结,相比往年,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有什么新的亮点和风向?接下来的电影市场又能从中找到什么新的期待?
恰逢建党百年前夕,6月的上海电视节和电影节,最大的特色就是“红色”。
今年上影节的主题定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节日期间的相关活动,例如展映板块的“百年征程·红色光影”特别单元,金爵电影论坛的“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探索”主题,以及电影市场“红色光影,致敬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电影海报展等,都是围绕着礼赞百年华诞展开的。
今年上影节的电影海报,是一组放映机与胶卷构成的整体火车形象,主视觉也以红色为主。官方解释中,这既是展现电影起源与工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也象征着中国电影在党的领导下的百年奋进之路。
今年的另一个特色,是围绕“一带一路”形成的新的选片策略。
从片单来看,金爵奖主竞赛的选片明显倾向于东欧、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电影,美国电影则出现在相对次要的展映单元。最终的金爵奖获奖名单上,出现的也全部都是俄罗斯、伊朗、马来西亚、波兰、墨西哥等国家的创作者名字。
今年还特设了“一带一路”电影周和“一带一路”电影之夜活动,并首次将展映活动推送至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五个城市,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于电影节期间在上海以外的城市举办影展。
此外,从今年的各种信号来看,这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上影节未来的走向,通过“一带一路”,开辟出上影节不同于欧洲三大和好莱坞的独特文化定位,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新尝试。
在展映片单方面,也一以贯之地围绕着主旋律展开。
除了备受关注的开幕影片《1921》之外,本届电影节的影片展映特别策划“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单元,接连放映了拍摄于不同年代的《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革命家庭》《英雄儿女》《南昌起义》《风声》《流浪地球》《金刚川》《武汉日夜》《柳青》等主旋律影片。
在开幕论坛上,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万达电影、腾讯影业等国内头部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们,都公布了今年各家公司参与的多部献礼作品的片单。
包括中影出品的《在武汉》、《我和我的父辈》、《无限深度》,光线出品的《革命者》和《狙击手》,上海电影集团的《望道》,博纳影业的“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万达影业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和《我的父亲焦裕禄》等。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双线复苏
去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上影节推迟举办,也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影人之间的沟通。
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下,虽然办节环境更加宽松,但在线上和线下的运用中,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更加成熟的表现。
例如,以本站娱乐作为媒体参与的感受来看,参加每一场线下活动,都需要提前在官网或官方APP预约,官方将进行审核,申请通过后方可进场。此外,每一次进出会场都会有安检、扫健康码、人脸识别等程序。对于因为座位限制而无法进入场地的情况,今年的论坛和大师班环节都在场外设置了实时转播屏幕,不少人会站在外面看完一整场论坛。
每一年影迷们都相当关注的大师班环节,今年也采用了线上线下“云对谈”的方式。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都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与贾樟柯、万玛才旦和马可·穆勒,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感悟,以及对年轻影人的期待。
此外,今年的创投环节,共收到了324个有效项目申报,31个项目入围,完成645场项目洽谈。从去年开始的“云市场”,今年变得更加优化和完善,国际影视云市场的展商共计750家。今年海外展商共计占比53.4%,与2020年相比也有不少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线上线下双平台的市场模式将成为一种电影节新常态。
一波三折,依然热情不减的影迷
因为疫情的缘故,戛纳电影节延期,使得今年上影节失去了“戛纳直通车”的优势,按照往年惯例上影节可以直接展映戛纳影片,很多影迷因此认为,今年上影节放映影片的质量整体不高。
对于影迷来说,今年上影节的开票前准备可谓一波三折。6月4日片单才刚刚出炉,5日早上8点就连着开票,加上承接了上影节票务多年的淘票票意外表现极差,不少影院和场次都直接开票失败,之后淘票票官方解释为技术故障,12点和1点又重新开票。
相比往年,今年的票价也有了一定增长,基础票价都上涨到70元,热门影片甚至在120元以上。因此,不少影迷为了保险,大多还是会选择经典老片,最起码不会踩雷,但这样下来,留给影迷们观看新片的试错成本也被间接抬高了。
但即便如此,在阴雨绵绵中,影迷们还是不知疲倦地赶赴着一场又一场的光影盛宴。
每个电影节展,都是依托于所在城市的基础建设与文化环境上产生的,产生的影迷文化也各有不同。与分散而广阔的北京电影节相比,上海的电影院分布相对密集,城市规划对赶场的影迷来说更加友好。
例如美琪、艺海、大光明、和平影都、大上海电影院、黄浦剧场、UA梅陇镇、UME新天地这些主要的展映影院,基本都聚集在人民广场-南京西路的商圈范围之中,不少赶场的影迷全靠骑车在这些影院之间来回通勤,路程基本在15-20分钟之内。
上影节的影迷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形成了在国内独树一帜的粉丝文化。尤其是上影节历年来都有很大比重的日本电影参展,一度被笑称为“上海日本电影节”。
今年,粉丝向电影的比重也明显提升,最为明显的是针对日娱粉丝展映的《岚:5X20周年巡回演唱会“回忆录”》,这是今年最为炙手可热、抢票难度最高的影片之一。此外还有SIFF动画单元、浪客剑心系列、致敬影人筱田正浩、纪念东映70周年等。
粉丝文化的存在,也是上海电影节不同于其他电影节的独特生命力,或许也是后疫情时代电影工业寻求新鲜活力的一种新解法。
出品|深水娱
记者|珍宝金